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洛阳12月27日消息 “寒芦风飒飒,时节近昏黄。”落日余晖洒在孟津段的黄河上,波光粼粼,水面不时泛起阵阵涟漪。蓝天碧水与千岛环抱,呈现出一派色彩斑斓的旖旎风光。隆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站在大坝上,放眼望去,黄河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层叠山峦间。万里黄河孟津蓝!

孟津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拥有59公里河岸线,是黄河生态的重要屏障、黄河安澜的重要节点、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孟津区坚持生态保护为先、流域治理为要、文化传承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在古津大地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生态为基 万里黄河孟津蓝

“小小石硪圆又圆,腰系铁链马绳牵。站着一圈英雄汉,号子一响震三川。”孟津区白坡村的黄河滩上,十几位周边村民身着统一服装,手牵绳索,将一块块被称为“硪”的圆形石头捆好。随后,他们合力拉起这些重达百余斤的“硪”,落下砸实地基,一遍又一遍。

一群硪工号子老艺人在位于孟津区白坡村的黄河滩上唱起“硪工号子”(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他们打夯时喊的号子被称为“硪工号子”,用于协调动作、鼓舞士气。20世纪50年代,夯实地基的工具相当缺乏,没有大型机械,只有夯击。如今,虽不再需要人工打夯,但一段段富有节奏的“硪工号子”流传了下来。

“以前黄河九曲十八弯,是个害河,现在变成了利河。以前筑堤扎坝,修水库都能用上‘硪工号子’。‘硪工号子’体现了劳动人民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我要把这种精神和黄河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张国安是“硪工号子”洛阳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深受上一代水利人的影响,毅然加入了“硪工号子”传承的队伍当中。

洛阳市孟津区拍摄的黄河生态廊道一角(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如今清澈的黄河水,是数代人辛勤付出的结果。从人工筑坝到现代水利枢纽,一代代人为了实现黄河安澜的梦想,接续奋斗,不畏艰难,不惧风雨。

“到下游后,没有山区了,黄河就变得开阔了,水流速度慢了,泥沙慢慢就淤积下来了。”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李立刚解释了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原因。

20世纪70至90年代,黄河下游河床继续淤积抬升,洪水灾害风险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下游河道累计22年发生断流,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最严重的是1997年,黄河断了226天,226天黄河没往大海里流水。”李立刚说。

1991年,在万里黄河中游的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处,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始建设。小浪底在整个治黄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战略地位,是黄河水沙的咽喉要道。

洛阳市孟津区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大坝巍巍挽狂澜,大河滔滔起欢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将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初步遏制了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决口改道的演变趋势。如今的小浪底水库内形成了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风光。

近年来,孟津区狠抓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通过水生植物栽培、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方式,建成扣马、台荫等湿地恢复示范区3.1万亩,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保护区鸟类达到310种、15万余只,野生植物达到1035种。万里黄河孟津蓝的生态品牌被不断擦亮。

“目前,孟津区126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主线已全线贯通,道路绿化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尤其是廊道的修建解决了沿线老百姓出行问题和蔬果采摘售卖问题,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帮助。”孟津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吕朋辉说。

在孟津黄河湿地北岸恢复区,清澈的黄河水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来自河南鹤壁的游客王志华第一次看到蓝色的黄河,非常惊喜,“在电视上看,黄河是奔流不息的,黄色的、浑浊的,而这里的水流不是那么急,很清澈,感觉很不一样。”

今天,“孟津不墨千秋画,黄河无弦万古琴”的美好景象已初露芳容。

文化赋能 美好生活入“画”来

离开黄河湿地,记者来到距孟津城区约20公里的平乐镇平乐村。走进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的一间画室,四位村民正在忙着画下一朵朵牡丹。各色牡丹绽放在她们的笔端,美丽富贵。平乐村村民、农民画家黄少玲就是其中一位,此时的她,正画下一朵粉色的牡丹。

在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画室内,黄少玲正在进行创作(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我们过去就是种地,收入也不好,仅限于能吃饱,没有什么额外收入。自从画了牡丹画,生活条件变好了,每月都有收入。”黄少玲开心地告诉记者,画画心情特别好,心情好,就能画出好的作品。

“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绘美好生活;一幅画,一亩粮,画好牡丹奔小康。”这是平乐村村民今天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平乐村,农民变画家。当地通过加强画师培训、创建淘宝村、打造研学基地等方式积极发展牡丹画产业,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多个国家。

平乐镇副镇长孙跃方见证了牡丹画产业的发展,“目前,我们拥有画家大概1000多人,相关从业人员2000多人,从作画、装裱、销售到线上直播,一年的产值可达一亿多元。”

农民画师赵现红和十多位四五十岁的村民围桌而坐,安静地画着一幅幅黄河石画(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孟津境内的黄河河岸线蕴藏着丰富的黄河石资源,精美的黄河石是与牡丹有着同样魅力的洛阳地方特产。黄河石比一般石头表面光滑且质地坚硬,尤其是白色的石头,看上去犹如宣纸一般。

当地农民画师尝试在黄河石上创作牡丹、山水等五大类风格各异的国画,创造了黄河石画。这些农民画师中,最有名的是白鹤镇长秋村村民赵现红。

记者见到赵现红时,他正和村民围桌而坐,安静地画着一幅幅黄河石画。画笔下,黄河石上“开”出艳丽的牡丹花。他开心地与记者分享了黄河石画给自己和周围村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我来白鹤镇开黄河石画店13年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几十期黄河石画培训班,培训3000余人次,带动村里的书画爱好者共同致富。像我个人,一年能卖十几、二十多万。”

正在一边作画的白鹤镇村民赵来芳接过话茬,“我平常在家画,有的游客直接来家买,石画年收入能达到五至六万,顾家的同时又有收入。”

近年来,在白鹤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赵现红等农民画家的影响带动下,白鹤镇沿黄的8个村共涌现出100多名黄河石画爱好者。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每年可创作作品4万块左右,并远销辽宁、云南等地。

洛阳孟津三彩小镇的唐三彩博物馆展示的唐三彩作品(央广网记者 彭华 摄)

“我们坚持文化传承为魂,着力建好‘文脉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活化传承唐三彩、牡丹画等非遗文化,生态为基、文化赋能的幸福画卷正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孟津区委副书记、区长常涌涛说。

产业为要 和美乡村披锦绣

在位于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朱寨村的洋丰生态园,只见千米长廊两侧的果园里,猕猴桃挂满枝头;草莓大棚里,熟透的草莓正待采收。

洛阳市孟津区洋丰生态园内猕猴桃挂满枝头(央广网发 郝振青 摄)

沿着长廊往里走,记者来到园区的现代化智能联动大棚,51岁的白鹤镇七里村村民杨林霞正在大棚里忙活着。“这是智能大棚,电钮一按,水管一开,基本上我一个人就能打理下来!我家离这儿三四里路,来这干活很方便。我已经干了五年了,每个月工资两三千元。”杨林霞说。

来生态园工作前,杨林霞在附近的草莓地等农田里干些零活,每天有五六十的收入,但也不经常有活。杨林霞告诉记者,家里有老人和土地需要照顾,在这务工很方便,“不耽误事儿!”

“我们生态园现有长期职工100多人,临时用工300多人。” 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杨占通介绍,洋丰果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党建”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利用田园综合体项目、产业、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周边4个乡镇7个合作社10个行政村的6万多人受益,“助力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杨占通自豪地说:“近几年,我们积极从种植销售型企业向科技研发型企业转变,研发的‘洋丰一号’猕猴桃新品种已在周边种植300多亩,努力带动孟津区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希望能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共同富裕。”

常袋镇马岭村地处洛阳邙山腹地,距小浪底大坝15公里,距洛阳市区半小时车程,“小浪底专线”穿村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直言,“也曾有困惑的地方。”他介绍,在农业生产上实现大幅度增收可能性较小。于是,他们引进孟津县德马体育组织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两个大型篮球馆。

中国中西部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在孟津区常袋镇马岭村篮球馆进行中(央广网发 郝振青 摄)

日前,中国中西部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在孟津区常袋镇马岭村篮球馆火热开赛。今年以来,洛阳市老年篮球赛、河南省城市老年篮球赛等赛事陆续在马岭村举办,一场场热火朝天的篮球赛,让马岭这个小山村热闹了起来。冬日的寒冷也不敌少年的热情!

“我们想把村子打造成‘体育马岭’,以体育为突破,带动民宿发展、农副产品销售,以体育为媒,慢慢把乡村振兴的业态扩大,让农民从中受益,集体从中受益,寻找群众共同富裕的路子。”马其祥告诉记者:“高山滑雪项目、室内游泳馆等正在筹划中。”

近年来,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马岭村实力逐步增强:2012年筹建马岭村工业园区,引进多家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为村民就近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举办孟津区首届“村BA”等体育赛事15场次,“体育+”产业链条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马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群众尽享发展红利。

高空视角下的洛阳市孟津区美景(央广网发 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1000多亩大粒樱桃栽上了,6公里环线路修好了,路灯装好了,‘白改黑’完成,水泥路全部变为沥青路,各种条件具备了。”马其祥站在村里的环线路上,看着满坡樱桃树,满怀信心地说:“将来,我们要实现住宿研学康养和乡村振兴结合,实现老百姓生活水平共同提高,真正实现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

常涌涛表示,孟津区以百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全力打造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开展产业链招商,目前,已落地建设产业链项目10个、总投资133.1亿元;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布局高端装备等“风口”产业,发展“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坚持一城两区、拥河发展,系统推进农村道路“白改黑”等,发展壮大特色果蔬等富民产业,实现了产业兴、城乡美、群众富。

硪工号子、小浪底、黄河石画、“体育+乡村振兴”……如今的孟津,黄河两岸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水清岸美,生机盎然。黄河岸边的孟津人民正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生态和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黄河故事。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彭华

编审:李红笛 丁安

记者:彭华 夏莎 张丽娜 张羲轮 郝振青(实习生)

鸣谢:洛阳市孟津区委宣传部 洛阳市孟津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羲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