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2月30日消息(记者 夏莎)12月28日,“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幕。

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构筑起了跨越山海的桥梁。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流通于丝路的陶瓷器,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交流。其中,起源于波斯、流传于古希腊,在南北朝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来通”,就是颇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这些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来通相融合。到唐朝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大唐包容创新的时代气象。

“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郑州开展(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据悉,此次展览精选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等国外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包括金、银、铜、陶、瓷、玻璃等多种材质,兽形、靴形、角形、鱼鸟形等造型各异,为观众展现精美绝伦的来通和中西融合、大气磅礴的唐代杯子。多件展品是国内首次亮相。

据了解,“来通”一词源于希腊,在希腊语中意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动物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

展览上展陈的兽首形来通(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从国外神庙遗址出土的早期“来通”可以看出,早期来通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其仍然作为一种贵重的祭器使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并且认为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对神的尊敬。随着时代的发展,来通渐渐世俗化后,开始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饮器。

展览上展陈的鸮形来通(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此次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来通有羊首、牛首、马首、鸮形等多种样式,罗马帝国时期的人形持来通“守护神拉尔像”更是充满异域风情。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外来通精品。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耳杯(又名羽觞)。楚辞《招魂》中就有“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到了战国至初唐,耳杯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饮酒器。北朝时期,则开始流行使用深腹杯。这两类杯子成为中国传统的杯子造型。

及至隋唐,来通、莲花杯、高足杯等各类源自西方的杯子造型纷纷传入,被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唐代的杯子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

观众认真观展,拍摄展品(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来通出现以后,在东欧、西亚、中亚风行,其材质由陶质发展为金银质、铜质、玛瑙、玻璃等。来通的制作也愈加精巧,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在波斯萨珊王朝达到了巅峰。”据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随着波斯文明的广泛影响,西物东渐,来通这种器物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作为时尚潮流奢侈物品受到了皇室贵族的追捧。

观众认真观展(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西域来通相融合。到隋唐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呈现了多种工艺技术相互影响的现象。”何飞对国外来通发展历程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后,萌发了举办“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的创意策划。

展览展陈的三彩燕形杯(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于是,来自西域的来通与中国的“三彩鱼形花口杯”“三彩海螺形杯”“三彩燕形杯”等唐代杯子,跨越万水千山、穿越数千年光阴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相遇”。

展览展陈的三彩鹦鹉形杯(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个来通主题的专题展,品种丰富、展品精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28日,观众可到馆一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不同材质“杯子”的风采。

编辑:张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