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花会,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在全国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坚持较好的品牌节会。作为中国四大名会之一,从地方到省级再到国家级节会,从简单质朴到盛大华美再到高规格的文化视听盛宴,展现了洛阳40多年来的发展变革。
如果除了经济数字、旅游人数外还有什么能够直观体现洛阳牡丹花会的发展历程,那一定是它背后的电力保障。
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议案,确定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此奏响了繁荣洛阳牡丹、振兴洛阳经济的序曲。
“80年代的花会很简单,真正用电的地方也不多。第一届花会启动仪式现场就俩老式的高音喇叭、两个立杆话筒、一台扩音机;第五届的灯会复杂一点,有548组灯;那时候演出也不多、规模也不大,往往扯几根临时电源,就能满足需求。”生于60年代初的陈志,参加过整个80、90年代的花会保电,最早的牡丹花会场景和保电画面,随着他的回忆扑面而来。
1991年,洛阳牡丹花会更名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形成“洛阳搭台,全省唱戏”的新模式。2000年以后,洛阳牡丹花会主战场搬到了洛龙新区,让洛阳真正形成了“花会搭台,企业唱戏,互惠互赢”的局面。
参加工作近30年的70后郭灿凯,算得上是参与花会保电的第二代,谈起来也是深有感触:“我参加花会保电的时候,演唱会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明星、大腕们带着自己的‘舞台’就飞来了。那灯光、音箱设备让大家都开了眼,但咱们当时最好的供电设备也只是满足现场的需求,刚配的移动电源车还没自豪两天就发现也就那么回事了。那会儿保电是真紧张,设备不行就靠人,每个点都留人,大家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一站就是一整天。”
随着“洛阳牡丹”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10年,洛阳牡丹花会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文化盛会,并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第36届牡丹文化节开幕式保电现场指挥段凯,是一位知识型的“80后”,也是参加牡丹文化节保电的年轻一代。他说:“牡丹文化节的规格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而我们保电的标准也变成了‘特级’。现在保电的手段、设备也一年比一年先进,再也不是以前仅仅保证用电需求,安全照明就可以了。如今的舞台效果有超大型液晶显示、计算机智能控制、阵列光效,为了满足这些设备的用电要求,大型移动电源车、智能零秒切换备自投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
2024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成功举办至第41届,洛阳牡丹花会41年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更是见证了伟大祖国的迅猛发展。
41年花会保电零失误值得每一个洛阳供电人骄傲,现在保电的接力棒交接到了90后马晓飞手中,三代保电情缘还将继续延续,继续见证电网事业、电力技术的变革、发展和升级。(杨振宇 张果峰)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