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邢村马沟自然村东的晒场上,一套洗磨一体化红薯加工设备正在紧张作业。机器旁8个用铁皮制成的大池子一字排开,村民李朝克和其他几个村民均穿着高腰胶鞋,不停地把红薯淀粉从铁皮池子里挖出来,然后装到布单子里,再一一挪到铁架子上。
郏县茨芭镇邢村马沟自然村东的晒场(李世旭 摄)
李朝克今年35岁,原先在外地承接安装的活儿。由于父亲突然去世,爷爷奶奶年老多病,几个孩子还要上学,今年秋天他回到村里,在伯父李富民的帮助下,办了一个红薯淀粉加工厂。
“我们这里是山区,种红薯的多,产量也大,办个红薯加工厂不愁没活干。把红薯加工成淀粉,不仅售价高,还能加工成粉条卖,村民可以多点收入。”李朝克说。
李朝克购买的设备包括洗薯机、磨浆过滤机、二次过滤机、沉淀池等。洗薯机安装在晒场附近一个台地下边,借助台地的高度,拉红薯的车辆可轻松地把红薯倒入洗薯机里;经过清洗的红薯自动进入磨浆过滤机,过滤后的粉浆随即被水泵抽到浆水池里。一次沉淀后再由水泵抽到过滤机里进行二次过滤,然后再抽到各个铁皮池里进行隔夜沉淀。
由于布局合理,从清洗到磨浆再到浆渣分离二次过滤,整个加工过程用工很少,省时、省力、干净且淀粉纯度高。
一体化的机器每小时能加工4吨红薯。从11月初到现在,已加工红薯15多万公斤。李朝克说,今年预计能加工20万公斤,1公斤利润0.3元,赚6万元不成问题。
“只要用心观察,农村也有商机,村民的红薯升值了,我也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李朝克说,明年他准备扩大场地,争取把加工量提高到50万公斤以上。(来源:郏县县委宣传部)
编辑:张羲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