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第一书记】韩宇南:扶贫算“特色”经济账

2017-08-21 16:20:00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第一书记韩宇南向央广网介绍驻村情况

  

  与贫困户交流

  央广网河南分网8月7日消息(文/图 杨 波 雷燕超 实习记者 李昊 史永刚)“村民想致富,没有门路,驻村后他们把我当家人,我没有理由懈怠脱贫的责任和义务,在周口市国税局领导和马厂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想方设法‘寻方觅经’为村里找到适合村民富裕的路子,是回报亲人信任的最好初衷。”记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马厂镇前何村采访时,第一书记动情的讲述自己驻村扶贫的感受。

  据悉,太康县马厂镇前何村全村595户,人口2016人,耕地面积2362亩,村民收入依赖小麦、玉米传统作物,亩均年纯收入只有七八百元,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曾有“宁摸十里黑,不走何庄街。”来形容前何村的现状。

  2015年8月,周口市国税局韩宇南驻村时贫困人群高达173户687人。村里没有一分钱的集体经济、支柱经济;晴天村里大坑连小坑,雨天村里水养鹅。两年多的驻村工龄工作,他用汗水诠释了一名国税人的奉献精神,为村民许下了“跟着我,别掉队,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深情承诺。

  

  雨后同一道路第一书记驻村前后对比

  心中一个“家” 手心手背筋连筋

  “驻村的第一天夜晚,村干部何旭东给我写了两副字,第一副是“家”,第二幅是毛主席《长征》,这是村里给我最好的财富。”韩宇南告诉记者,这两幅字不仅承载的全村人的渴望,而且时刻警示着他要带好这个村子,实现村民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道路将充满荆棘和挑战,驻村之初,他曾立下的誓言,视村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忠于党的扶贫事业,孝对父老乡亲,做到“忠孝两全。

  当时,村里的现状强烈地震撼着韩宇南的心,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班子怎么带?村民的出路在哪里?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如何大家心服口服?自己能给村干点啥?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韩宇南驻村后清醒的意识到,前何村要实现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要有一支凝聚力强、公开、公正的基层党组织,需要长久的留下一个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为此,他制定了强班子、正作风、支部造血目标,以“逢九村务日”和每月1日镇党务日为抓手,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引导村班子加强团结、振奋精神,干事创业、树威信,树立“相互搂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的理念。

  

  村民正忙着编织漁笼

  访贫问苦,解民难,排民忧,填坑修路,走村串户,全盘谋划。村内打井、铺桥、修路、低保、五保、危房改造、建学校、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事项的推进,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公开、公正、透明、民主的阳光工程下党员干部服了、村民怨气消了。

  “我们前何村,人老几辈都没走过平路,过去别说是谁家车只能开到村头,新郎背新娘进村就困难了,连小偷都不愿意来我们村(沒路,偷了也带不走。),韩书记来了以后,村里这些变化,老少爷们都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拉土方、挖下水道、下地打药、关爱老人,都是真干。这样的好干部谁不服气也不行。”采访中,村民何富金如是告诉记者。

  据介绍,韩宇南驻村不仅吃住在村,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寒冬腊月为村里修路,他带领村民挖坑塘,垫路基,组织出动1100多人次,连续三天三夜取土600多车垫平了前何人老几辈的水洼道路。78岁的何玉顺老人曾激动的拉着韩宇南说:“韩书记,咱村的路这回可垫平了,俺还得多活几年啊。”

  采访中,韩宇南深情的告诉记者,在他沈丘农村的老家,家里还有86岁的老父亲,儿子又刚刚大学毕业,爱人身体又不好。为了扶贫的承诺,他把退休的妻子带在身边,每天晚上七点钟要给老父亲通一次电话,确认父亲的身体状况。

  同样“乡亲们把我当家人,我要把他们当亲人。”据村民介绍,韩宇南在村里,把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像亲人一样照顾,孤寡老人的冷暖时刻挂在他的心头,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据村里的老年人回忆,镇民政所来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登记时,一些中风偏瘫的老人也用拉车拉来了,由于人多,进不了屋,为了能方便他们登记,他和村干部一个个把他们抱到屋内,登记好后,又一个个抱回车上,这些老人,有的尿湿了棉裤,有的鼻涕口水往下淌,但,他抱着他们的时候,就像抱着自家的老人,他把村民当亲人。他真真切切地实现了他驻村之初曾经立下的誓言,视村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忠于党的扶贫事业,孝对父老乡亲,做到“忠孝两全”。村里的老人小孩都亲切地叫他韩书记,他已和村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对此,韩宇南称:“手心手背都是心头肉,村民对我像家人,我没有理由不把村民当亲人。”

  

  韩宇南获得国家税务总局荣誉

  

  镇长毛吉华介绍第一书记驻村情况

  算经济账打特色牌 夫唱妇和感动乡村

  “今年的辣椒形势不错,要不是韩书记自筹资金让大家免费种植辣椒,我们真不相信,这东西每亩地能收入六七千块,心里愧疚呀!”记者在该村采访提起“辣椒经济”,不少村民们如是表示。

  “吏不畏我严,畏我廉,民不畏我能,畏我公。”周口市国税局实实在在办实实,办好事,韩宇南有了单位的坚强后盾和当地太康县国税局的支持,他为市国税局精准帮扶摸清家底,理清思路,市国税局先后筹资30多万元,兴建农民体育广场,兴建留守儿童之家,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圆梦“微心愿”,美化村室,建设美丽乡村,村里的路通了、灯亮了,有了“好媳妇”“好婆婆”,树立了社会新风,打破传统农业增收格局,引领村民种辣椒致富,村民富起来,成为村民致富的领路人。但,韩宇南走的并不顺利。

  据悉,2016年韩宇南为寻求适合驻村发展的经济项目,先后带领村干部到郸城、西华、漯河、安徽等地考察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最终确立了春辣椒冬小麦套种模式,并与安徽省一家农产品公司签订了“公司+农户”的订单式高效经济。

  “想改变村民的思想,比融化钢铁还难。”韩宇南如是对记者感叹。项目来了,但问题也来了。村干部和村民都害怕风险,既不愿出钱,也不愿出地。韩宇南为打破这一局面,“踢好”经济调整第一脚,他先后自筹5万多元资金购买辣椒种子、育苗,请村干部试种,赔了是自己的、赚了归个人。他的本意是想带领村民迈出增收致富的第一步。

  采访中,村民范才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去年试种了4亩地的麦茬辣椒,收入16000多元,相当于20多亩地的玉米收入。去年,一斤玉米七毛二,一亩地收1000斤玉米,收入才720元,20亩地玉米才收入一万四,但他家4亩地辣椒就收入16000多元,相当于20多亩地的玉米收入。

  “辣椒经济”第一次让村民尝到了特色经济的实惠,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韩宇南为方便村民辣椒销售和形成产业,还招商在当地成立了辣椒加工厂,不仅带动了本村土地流转,还让120户贫困家庭实现产业扶贫托管分红,村里围绕辣椒产业园区兴起了采摘、加工服务产业,在辣椒收获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村里最常听到老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咱摘辣椒去”,村里的老人也能在家门口足不出村,就地收入,三个月的时间老人们摘辣椒就能收入2000多元钱,相当于3亩地玉米收入。

  2017年,前何村迎来了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多元化特色经济在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指导思想下陆续发力。不仅有了“公司+农户”模式的辣椒订单、春红薯订单、花生订单、他还创设“巧媳妇”工程,鱼网加工订单、服装加工订单,而且还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太康前何惠民有限公司,也把精准扶贫精准的落了户,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活力,为前何村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产业项目。其中,冬小麦辣椒轮作、大蒜辣椒轮作500多亩,冬小麦花生轮作200多亩、种植西瓜100多亩,种植春红薯50亩,实施“巧媳妇”工程,鱼网加工,小小鱼网,织出幸福路,服装加工,走出扶贫新路子,带领村民奔小康。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韩书记可不是一个人在驻村,他的妻子潘丽英为支持他的驻村工作,也跟随他驻村在前何,不仅教会了村民广场舞,编织鱼网,关心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还是他们村最受欢迎的好媳妇。

  村干部何旭东告诉记者,韩宇南的妻子潘丽英为了支持他的驻村工作,跟随他驻守村中,不仅教会了村民广场舞,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让村民远离了麻将桌、远离了说三道四,远离了家长里短。同时,她还帮助第一书记及村民考察项目,学习加工鱼网技术,辅导村民编织鱼网。村里老少爷们没有不认识他们,没有不被他们感动,他们的行动被誉为当地第一书记扶贫的佳话。

编辑: 张航

【第一书记】韩宇南:扶贫算“特色”经济账

据悉,太康县马厂镇前何村全村595户,人口2016人,耕地面积2362亩,村民收入依赖小麦、玉米传统作物,亩均年纯收入只有七八百元,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曾有“宁摸十里黑,不走何庄街。”来形容前何村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