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河南频道 > 特别关注

央广网

河南支青李朝卿 投身新疆没想过离开

2016-11-30 10:17:00 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一张张荣誉证书,记载了河南老支青李朝卿工作的点点滴滴
  
  来自七师127团的部分河南老支青们再次聚在一起
  央广网河南分网11月30日消息 (本网特别报道组)“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面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时至今日,来自七师127团的河南老支青李朝卿老人,仍旧可以清晰地背下这首不知出自谁之手的小诗。
  1949年,王震率大军进疆,新疆和平解放。当时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全疆人均占有粮食仅195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粮饷绝无可能。从苏联进口,经费困难;从内地调运,路途遥远运输困难……
  1950年,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军指战员投入了开荒生产,改善部队生活。
  从1950年到195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耕地面积扩大了562万亩。但地多人少,人力短缺成了制约兵团发展的瓶颈。经过当时的中央农垦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研究,决定从全国几个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江苏、山东调集青壮年劳力来疆支援生产建设,而人多地少的河南省成为重点。
  而来自河南汝南的李朝卿,便也成为了众多河南支青队伍中的一员......
  18岁“弃学投疆” 扎进地窝子就是回家
  1956年,李朝卿刚刚18岁,还正在上初中,当他得知新疆地区要从河南招一大批志愿者进行支边建设时,便产生了“弃学投疆”的强烈想法,经和家人商量后,李朝卿带着祖国的嘱托、也怀揣着对边疆的美好畅想,和同村的另外两个人一起踏上了乌鲁木齐的火车。
  李朝卿介绍,当时一起去支边的还有河南其他地方的人,从汝南来的有两批,每批300多人,一共700多人。坐火车大概坐了七八天才到乌鲁木齐。当在乌鲁木齐下车后,曾有路人问自己要去哪儿,当自己说要去支边时,路人便劝阻“不要去,苦的很。”而对于当时的李朝卿说,来都来了,不会轻易回去的。
  接李朝卿等其他支青的汽车在一片戈壁滩上停下,也就是如今七师127团的所在地,下了车后,李朝卿看到眼前的一切:全是荒滩、荒草、戈壁滩、没有房子、没有路。有人指着地上的一个草窝对李朝卿说:“住房子里吧”。李朝卿惊讶了,这哪儿是房子?地上一个被挖出的洞,土上放些麦草,就是床铺。随后,李朝卿明白了,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地窝子”,一个小地窝子可以住一二十人,大的则可以住上四五十人。
  “来的第一晚,连个人影都没有,出去走路都没有路,女娃娃们都抱头哭,男娃还好,想着既然来了,往草里面一拱就是睡,扎进地窝子那就当是回家了。”提起刚到新疆时的情景,李朝卿依然记忆犹新。
  在兵团军垦博物馆里,有兵团人当年居住过的地窝子的照片: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简陋得连菜窖都不如。然而,地窝子却是屯垦戍边的兵团人的“摇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就是兵团人的家。
  戈壁滩上搞建设:累也不觉得累
  新疆幅员辽阔,可多数地方是万古荒原、戈壁、沙漠——极干旱的不毛之地;有些地方虽有水却无利;有些地方是风暴的策源地、重盐碱滩、虫害滋生园……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河南支边青年们住苇屋、住地窝子,在不见人烟的荒原上,冒着大漠的罡风、漫天的黄沙,冬日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拿起了坎土曼,抬起了筐子,开始了“农场基本建设”:烧荒、平地;排水、修渠;打苇草,治碱地;修路、盖房、建水库……
  “来的第二天就集合开会,给我们编队,我被分在了十一队,紧接着就开始干活、打荒。那时天天打梭梭,一颗梭梭小的有两米左右、三五十斤,大的四五百斤都有,扛时累的直不起腰,而那时我只有一米四的个头,干不动也要干,来了就是干活的。烧坯、盖房子,啥都干。”李朝卿说,由于天气特别冷,10月份就下雪,晚上都是穿着衣服睡,早晨起来全身都是霜。
  在当时一片开贫瘠、荒无人烟的荒滩上,冬天没有水吃,就去渠道里打冰当水吃、挖点雪放在锅里让它化成水;要想种地,就要把地周围的渠道修起来,冬天修渠道,地太硬,于是就想法把打来的梭梭点着,把地烧化,“每天工作不是按八小时、十小时,而是太阳一出来就干活,太阳不下山不会回去,吃饭几分钟、洗漱几分钟全规定的有时间,谁干啥,也有分工,累也不觉得累,每天也都过的风风火火!你来就是为了搞新疆建设的,从来后就从来没想过再去其它地方。”李朝卿说。
  荒漠的生活有艰辛也有充实,有忙碌却也有思念。李朝卿身为男儿,却也不例外,想家的时候经常有,但那么远难回去看望家人,于是就只好给家里写信,李朝卿说,自己那时候一个多月都会写一次,写信的时候还要和同村一起来的商量好,口径一致,都是报喜不报忧。由于不想和亲人分隔太远,加上当时新疆地区劳动力少,1958年,李朝卿索性把父亲、弟弟和弟媳都接过来了,当时父亲来的时候还直接给自己找了个“媳妇”,“那时候婚姻很简单,双方都没见过面,都成一家了。”
  1959年,李朝卿的母亲带着李朝卿的另外一个弟弟也到了新疆,自此,李朝卿全家人全都在新疆“落脚”了。
  李朝卿:幸福生活不之不易 每张照片都有回忆
  哪里需要你,你就去哪里。由于李朝卿上过学,1959年,团组织李朝卿参加学习,第二年开春后,李朝卿便被调到团十三队里做文教教员,而后,又担任司务长、保管员等职务,后来调到团部做会计、副科长,一直干到1988年退休。退休后的李朝卿在团老年体协中心,生活过的不亦乐乎。
  “我开过荒吃过苦,所以深知是很辛苦的。那个时候基本上在田间干过活的人,身体都落下了残疾。我从1959年学习后就当干部,还算是干苦力活比较少的,但那时的经历我却不会忘记,更不能忘本,它教导着我永远都要勤劳能干,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包括从做干部以来,我也一直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咱啥时候都要清清白白,这样才能去做好事情,”李朝卿还欣慰地告诉记者,“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现在终于实现了!新疆的建设,离不开我们河南人的勤劳和努力,很多很多的河南人一双双手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啊!”
  “现在127团就剩下380多个河南人了,而团里的老家汝南人,只剩下了20多个人,从今年6月份到现在,又去世了几个,没事时我就经常翻看以前的照片,一起干活时照的,工作时照的,聚会时照的,还有那些用过的老物件,看着照片就落泪,都有回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的不容易,年轻人一定要好好珍惜!”说到这里,李朝卿的声音开始哽咽。
  60年前的石河子,只有几间简陋的房子和一望无际的芦苇湖。而如今,它已成为一座被联合国誉为“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如果说这是一个神话,这也是一个由人创造的神话,由众多中华儿女创造的神话,由众多河南支边青年创造的神话!

编辑:李东

关键词:河南支青;李朝卿;新疆建设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台湾南投县长李朝卿涉贪遭弹劾 最重将撤销职务

据台湾TVBS网站报道,10日台湾当局监察机构弹劾南投县长李朝卿一案。据了解,南投县长李朝卿涉嫌收收工程回扣被起诉,今年3月底以2000万(新台币,下同)交保,离开法院回家照样眉开眼笑,事后更开记者会重炮轰击。

2013-09-11 13:4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