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信阳7月29日消息(记者 汪宁 邓超)走在河南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东3公里的楼畈村,白墙黛瓦石板路,塘中野鸭嬉戏游。漫步楼畈村,一步一景,别有一番意境,经过修缮和改造后的民居,在绿植和花团簇拥下显得格外古朴雅致,美丽、和谐和宜居的乡风扑面而来。提起“高原格桑花”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宏,村民都是赞不绝口,说他把勤劳美丽的种子播撒到村里,让楼畈由弱变强,开出和谐幸福之花。
楼畈村支书张玉宏(央广网发 邓超 摄)
  楼畈村的所有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宏功不可没。2014年年底,楼畈村“两委”换届,在西藏创业成功后的张玉宏,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更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在镇党委动员下决定回归家乡,回乡参选村党支部书记。全票当选后的张玉宏不仅自己出资出力,修路助学,还广泛发动周边的成功人士为楼畈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的楼畈村(央广网发 邓超 摄)
  近年来,他通过抓基层组织建设、抓党建促脱贫、抓产业谋发展,使楼畈村逐渐走出“弱、乱、穷”的困境,抓住群众矛盾的根源,从“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带头反躬自省,带动村干部把问题摆出来,把心中的“怨气”撒出来,把造成困难的原因找出来,让大家在思想碰撞中增强亲近感和默契感。同时,他制定完善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村委会工作职责、村“两委”工作规范、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两委”坐班轮值等制度,使村里工作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狠抓“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切实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使每一名党员都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一面旗帜。
  班子心齐了,制度理顺了,如何才能把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张玉宏从服务抓起,组建了三支由村“两委”、村民组长、党员代表、成功人士和大学生组成的“为民服务队”、“爱心帮扶团队”以及“三无一净”先锋队,他们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实现服务到家门、到田间。2017年春节,张玉宏曾经鼓励村里的大学生何浩冉利用放寒假期间,主动到新塘组85岁孤寡老人刘本发家里,帮助清理家务、洗衣做饭,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临走时拉着何浩冉同学的手迟迟不愿松开,发自内心地说:“村里的孩子真懂事,村干部考虑得真周到。”与此同时,张玉宏同村里的村干部共同成立的“爱心帮扶团队”,累计捐资上百万元。17名企业家资助全村48名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捐资3000元直到毕业。
  他以党支部作为“支点”、以分类管理、量化考核为“杠杆”,一手抓培养发展,一手抓作用发挥,从严管理激发党员活力。目前村里31名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中,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致富能手占75%以上,组织村组长和在家从业党员开展认岗定责,组建实用技术培训、水电维修、婚庆礼仪、政策宣讲4支党员服务队,利用党员活动日开展志愿服务、党员联系贫困户等活动。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村党支部已经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村干部是“顶梁柱”,群众向党员看齐,党员向村干部看齐蔚然成风。
  自2018年两委换届以后,党支部将改善民生、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对全村11个村民小组,实行对口服务,此项举措得到了两名包片镇干部和第一书记的高度认同,三位领导主动要求加入村支两委的队伍,成为我们村的包组干部,近距离的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支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包组干部又把每组的组长,村民代表,退休干部和教师,大学生代表组建起来,形成一个团队,随时随地为本组服务。并作为村名的后勤队和智囊团。在本年度的大走访中,我们的包组干部,服务队代表,利用本次活动,借机深入了解村名的土地情况,家中是否有学生就读,就业问题,产业发展问题,是否有实际困难等情况。并逐一交换了联系方式,而且向村名承诺:只要有困难直接找对口干部。群众不再需要亲自到村委会来解决问题,包组干部会第一时间来到群众家中帮助解决。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村支部号召包组干部和每组服务队共计96户,成为该村“三无一净”的先锋队,每户再对口帮助4户村民,实现全村“无污水、无白色垃圾、无乱摆放,一眼干净”的目标,并号召每家每户都种植花草,美化亮化自己的家园。
  虽然对于村里建设,张玉宏心里早就勾画出了一幅蓝图,然而,钱从哪里来?他不仅向上跑项目、要资金,还充分发挥自身在西藏昌都的人脉资源优势,架起西藏到楼畈村的“金桥”,积极联系信阳籍成功人士反哺家乡,推动楼畈村经济发展。上任伊始,他就带头捐款20万元,并带动其他爱心人士捐款20余万元,用于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筹资近400万元,修建村组主干道、老湾组到村部公路、新湾组、楼湾组等村组道路共计8公里,推动完成了3条农网改造供五个村民组使用。今天的楼畈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部分村组道路都得到了硬化,群众出行方便便捷。
  为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和难题,他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探索实行村民代表“提案制”,畅通群众诉求和参与村级事务渠道。所谓“提案制”,就是让全村群众随时把困难和问题以“提案”的形式写出来,由组长和群众代表每季度进行汇总提交,村“两委”对提交的每个“提案”都认真研究,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给群众做好解释并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在下一季度提案会召开前,对上季度每个“提案”都必须给予回复,“提案”办理情况定期上墙公布。“提案制”实施以来,累计受理村民提案179件,形成提案清单72项,已全部落实到位。通过“提案制”,架起了村支部与村民之间的桥梁,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需求和矛盾,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度和信任感逐渐提升,楼畈村也由原来的上访大户村变成了今天的零上访村。《信阳日报》、信阳新闻网等多家媒体,都对该村“提案制”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在楼畈村部院内墙上,“有困难找村干部”七个大字格外醒目,有困难找村干部也已成为村民的共识,楼畈村也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上交的目标。
  办过实业的张玉宏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集体经济强了,群众生活好了,“战斗堡垒”才会愈久弥坚。为此,他采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积极实施扶贫计划。他大力实行结对帮扶和“圆梦学子”计划,陆续发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与58户贫困户结成“亲戚”,带动23位成功人士和企业家长年资助大学生32名。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张玉宏积极对接区教体局驻村工作队,制定长期发展规划,2017年6月,借外力垫资金为楼畈村集体成立众诚种植合作社,以集体入股方式建设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合作社先期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102余亩,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主,分别对外租赁和集体种植两种模式。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式农业,以菜地租赁方式,一方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带动部分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实现年租赁收入60余万元,已累计安排80余人在菜地务工,其中贫困户60余人,共带动2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并成立“爱心超市”贫困户以每月考核兑取捐助物资。带领村民、贫困户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建设蔬菜大棚,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就业,助推产业脱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今的楼畈村,从过去的信访大村变为现在的“零上访”村、党建工作示范村、经济发展后劲村。村“两委”的带领下,“内”优环境,“外”塑品牌,逐渐成为大别山地区新晋的乡村旅旅“打卡地”,成为浉河区新时代的农村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