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即时播报 | 茶乡琼影 | 美丽茶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即时播报

千载茶道与时进 写在第23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到来之际

中广网 2015-04-27

    

   茶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单纯的饮料和其具备的实用价值,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它的文化意义,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自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后,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当人们赋予茶的意义,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便形成了茶道。中国人的茶文化已慢慢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茶文化的历史在中国,她的根自然也在中国,中国是茶文化的摇篮,是中国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茶文化可谓底蕴深厚。2004年4月28日,多次参加茶节开幕式的中外来宾眼前一亮:主席台上,“茶叶节”字样赫然变成为“茶文化节”。这一变,让人顿感信阳茶节的内涵要丰厚起来了。

  为弘扬茶文化,自2004年的每届茶文化节上,我市都要举办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等多项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茶学博士莅临信阳,共同探讨“以茶养生”、“以茶明道”、“茶为体,道为用”的茶文化实质,并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和丰富悠久的茶文化内涵,以“尽茶之真、发茶之美、扬茶之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信阳特色的茶文化,更好地促进信阳茶经济,提升信阳茶产业,培育信阳茶品牌,将茶文化的巨大无形资源优势,转化为信阳茶经济的强大活力、动力、实力和竞争力。

  很多人说,有了茶文化,信阳茶节便有了无穷魅力。

  在发展信阳茶文化的征途中,懂茶的信阳人开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茶文化的不同内涵。

  把茶文化与旅游结合,也是信阳弘扬茶文化的一个得意之笔。

  从2006年开始,我市就明确提出建设“茶文化旅游名市”的奋斗目标,逐步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旅游业与茶产业融为一体的新路子,把茶文化旅游构建在茶产业载体与茶风茶韵之间,相依相伴,呈现出多方共赢的局面。茶产业载体为旅游业拉长了链条,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彰显了信阳茶文化旅游的魅力,培育了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吸引着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形成了红色文化游与绿色茶乡游相辅相成、红绿相宜、相得益彰的格局。茶文化旅游在省内外旅游界掀起热潮,信阳作为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备受青睐。

  目前,全市拥有大小茶馆近千家,其中筛选定点了100家作为茶文化休闲旅游场所,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初显成效。

  茶文化在近年的茶文化节上,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示。各个产茶县区通过举办全民斗茶大赛等活动,旨在推动茶乡斗茶文化的发展,营造斗茶文化氛围,目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产地与产地斗、茶企与茶企斗、茶农与茶农斗,在斗茶的过程中斗出茶叶质量、斗出茶人品格、斗出茶乡文化、斗出品茶人的友谊,从而做强信阳毛尖,推动信阳茶产业发展。

  来自商城县黄柏山高香茶叶合作社的茶商赵凡国多次在信阳茶文化节及省会郑州公开摆擂斗茶。他还写了300余句的《解读信阳毛尖》七言口诀:“茶叶最终是饮料,香气滋味达不到,外形再美也不好;独芽可以属特级,千万不能是浑汤。带叶毛尖有营养,一叶二叶茶最棒。后期炒制若正确,香气滋味会更强……” 向全市茶商公开叫阵,认为自己加工的清汤、高香、味醇茶,品质最好。虽然无人应战,但其几年来斗茶兴致不减。

  随着我市举办茶文化节的思路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注重与茶精神、茶文化、茶经济紧密结合,茶企业文化也逐步走上了前台。2013年,第22届信阳茶博会有450多家境内外企业参展参会,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各参展单位以企业形象宣传、新品发布、现场销售和贸易洽谈为重点,共实现现货交易超过1500万元,签订合同金额7.83亿元。参观茶博会的领导、嘉宾和观众超过5.1万人次。

  茶文化节的魅力,一年比一年更有看点。

  今年的茶文化节活动,依然精彩纷呈: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全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2015年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暨全国茶行业组织联席会,信阳毛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座谈会、名人名家紫砂陶瓷精品艺术展,还有现场制茶、斗茶展演、知名茶企品鉴推介会。

  一系列纪念活动的举办,不仅对促进本届茶博会的参观人数、参展规模、参展质量及现场服务等将有更全面的提升与发展,也为世界各地客商开拓中原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在力求在中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繁荣有所作为方面,我们不遗余力,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

  信阳茶产业和茶文化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在为中国整个茶文化和茶产业作出突出的贡献,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茶乡儿女应有的担当!

  这一届,更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信阳日报    责编:彭华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