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2月8日消息(记者 张惟一)“月掘进超1000米!创下泥水盾构施工纪录。”12月2日,远在境外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盾构穿越工程,传来一则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畅通号”盾构机在今年11月份累计掘进1003.5米,创造了泥水盾构机单月掘进里程世界纪录。

盾构机,全名盾构隧道掘进机,是现代隧道施工的高端装备,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如今,国产盾构机从无到有,一步步从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智造”,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大国重器”。

而这份成果的背后,有一份来自河南的“智造”支持——总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集团”),近年来不断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局面,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发挥巨大作用。

中铁装备集团研发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央广网发 孙凯迪摄)

打破“洋盾构”神话,拉开国产盾构序幕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盾构曾长期依赖进口,处处掣肘。”12月3日,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李建斌,向记者娓娓道来国产盾构机的发展历程。

1997年,为建设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我国花费3亿元从德国购买了一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的大型隧道施工设备,它的高效率让当时还在依靠传统人工方法施工的隧道建设者们大吃一惊。

但是由于国外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国内的施工方只能高价买单。高昂的成本、闹心的售后服务让中国在盾构的应用上处处受制于人,自主研发国产盾构机,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迫切需要。“我们为什么不能造自己的盾构机呢?”这成了李建斌当时最大的执念。

2001年,盾构关键技术被列入“863计划”项目,国家决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盾构国产化,为此中国中铁集团组建了盾构研发项目部,而这正是中铁装备集团的雏形。2002年,一支由李建斌等18人组成的“盾构梦之队”正式投入到盾构研发的紧张工作之中,开启了中国盾构研发的新征程。

李建斌与自己参与研发的盾构机合影(央广网发 孙凯迪摄)

“使用盾构机和研制盾构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研发之初,技术团队完全是在盲区里摸着石头过河。”李建斌说,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下,他带领盾构研发团队,与浙江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从基本原理的技术链层面,到实际应用的产业链层面,从零开始,协同作战,逐步攻克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技术领域难题。

通过技术攻关,2008年,中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横空出世。2009年6月8日,该盾构机首战告捷,在天津地铁三号线营和右线区间顺利贯通,施工实际沉降控制在3毫米以内,一举打破了“洋盾构”的神话,国产盾构的优秀表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同年,中铁装备集团在郑州建立了国内最大盾构研发制造基地,拉开了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

“十四五”时期,河南制造业将迈向中高端

近几年,中铁装备集团发展飞速,先后研制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盾构机订单累计1300多台,市场占有率连续八年国内第一,连续三年产销量世界第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铁装备集团更是成绩斐然:3月31日,世界最小直径常压刀盘盾构机“畅通号”下线;6月4日,世界首台大直径(9.53米)超小转弯TBM“抚宁号”下线;9月14日,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雪域先锋号”始发……

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在郑州下线(央广网发 孙凯迪摄)

窥一斑而知全豹,中铁装备集团的发展历程是河南近年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目前,河南已形成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5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冶金、建材、化工、轻纺4大传统产业为支撑,以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544”现代化工业体系。

“十四五”时期,河南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迈向中高端。

今年1月的河南“两会”上,河南“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目标就已定调:通过5年努力,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全面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

前不久,中铁装备荣获中国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这是河南省首家获得这项荣誉的企业。“这份荣誉既是鼓励,更是动力。中铁装备将紧盯隧道掘进机技术创新,始终坚持让产品和服务保持领先,在地下工程建设领域,为国内提供河南‘智造’, 为世界提供中国‘智造’!”李建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