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怎样为青年学子上好“大思政课”?4月1日,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近日河南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引导青年学子树立远大志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河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们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和追求……”2020年2月14日,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九场新闻发布会最后,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的动情话语,在全省教育系统引发出了“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这项活动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因时因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挖掘疫情防控中的思政元素,充分运用抗“疫”这个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把抗击疫情的生动素材、感人事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把生命意识、理想信念、科学素养、生态理念、道德责任等融入教学之中,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广大师生中引发强烈共鸣。
  这项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出了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责任担当。各级各类学校精心策划开学第一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上好“抗疫思政大课”,思政课教师上好“战‘疫’小课堂”,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线上到线下,来自社会大课堂的思政课震撼着学子心灵,让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价值。
  郑州大学研究生杨晨说:“我们想告诉大家,90后的肩膀也是很强壮的,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挺身而出。”
  “抗疫这堂思政大课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要向抗疫英雄学习,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青年学子纷纷立志,要做好样的中国青年。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河南大力推进“开门办思政”,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河南还建设了一批“红色筑梦之旅”基地,创办了一批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组织实施全省高校“出彩中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把鲜活的第一手材料、生动的发展事实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    
  党史好教材就是成长营养剂
  “你们想从党史中学到什么?”她问。“精神、故事、力量……”学生们答。
  “我想让你们学到什么是幸福!”她说,“当我看到老农民如今提起焦裕禄依然眼含热泪的时候,当我看到辉县市冀屯镇的老大娘边笑边流泪说‘不活到一百岁都对不住现在的好生活’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党员干部真正幸福的时候。我希望我所教的学生都能享受幸福,也能创造幸福!”
  她是周荣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几天前的“四史”之党史授课中,她互动式的启发、引导,激发了学生兴趣,打动了学生心灵。
  党史是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的“活教材”,把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河南高校在积极行动、探索创新。
  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河南大学,对校史中的爱国活动、爱国运动、抗日救国活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等红色基因进行梳理,发起了重走抗战办学路、重竖抗战办学纪念碑、唱响校歌等活动,创新方式方法上好思政课,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在利用好校史的同时,河南大学还将地方党史引入思政课程,与开封市委共建“焦裕禄精神研究院”,联合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参与大别山精神研究,编撰《红色短剧选集》《河南榜样》等教材,着力打造“红色中原”思政课,推动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人血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材料学院深入开展“献礼建党百年?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活动,首期推出“著名农民”史来贺,用视频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进史来贺纪念馆,重温他艰苦奋斗、带头实干、带头吃亏,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事迹,在青年学生中传承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师范学院,将红色资源融入立德树人体系。3月22日,“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河南分站启动仪式在信阳举行,长征诗歌朗诵、歌曲合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等,让校园里激情涌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秉承先志,发奋成长成才,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践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高路路同学激动地说,这次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党史就是最好的思政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奉献力量、爱国力量,从优秀党员身上学习忠诚、担当、奉献、牺牲,新时代的校园里,青春的肩膀正在日益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