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第一书记】陈建立:村里有味道有故事 村民不富心不安

2017-05-22 09:52:00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第一书记陈建立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图/文 杨波 雷燕超 汪宁)河南省尉氏县新尉工业园区枣朱村是省文化厅长期扶持的特困村,陈建立是第九位派驻干部,不少村民戏称是文化厅的老家人。第一书记的履职让村里对扶贫攻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不仅旧貌换新颜,“工业促民生,脱贫不畏难”担当精神,使全村实现“三级跳”,引领枣朱村步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枣朱村由枣朱、寺东张、杨家三个自然村组成,是省定38个重点帮扶村。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300亩,共384户,1506人。党员26名,村两委成员6名。

  “帮扶十多年,枣朱为什么还不富?”陈建立驻村发问,不仅给自己留下了思考,全村干部、群众也开始反思。

  采访中,该村支部书记朱建设指着新建的文化广场告诉记者,广场里那块石头记录了十几年前第一位驻村干部的名字,也见证我们村每一个变化。如果不是观念转变快、解决了群众呼声,当时迁移23座村民祖坟是无法想想的事,也不会有这么亮堂的公共活动场地。

  “别看我们是在偏远的乡村,身边的戏曲名人名家,不比你们城里见识少。”采访中,不少村民表示,省城圈内知名艺术家去枣朱村慰问是常有的事。

村文化长廊

村文化广场

  陈建立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对他来说有故事有味道,村民不富心难安。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村两委一班人的思想工作做通,凝聚起大家的力量,驻村帮扶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通过深入调查,走村串户,全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554人。同时村里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严重,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依靠秋粮收入和外出务工保障生活来源。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他提出的 “帮扶十多年,枣朱为什么还不富?”的问题,不仅引发村两委班子成员思考,也引起了村民的共鸣。

  据当地村民介绍,2004年时,“六个一”工程基本上解决了全村的水、电、路、学校和就医等问题,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基础设施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找准了问题、查清了原因。村里理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助推枣朱村“三个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陈建立制定了打井、修路、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提升计划,目标就是要全村实现“户户通油路、耕地能浇水、晚上路灯亮、活动有场地”。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枣朱村进村道路、村内道路、机井及线路铺设、村内监控系统、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总投资达340余万元。村里的路宽了,农耕有了保障,村民活动有了场所,村民不文明的行为得到转变,增强了安全感。

扶贫要求刷在健身墙上,时刻警醒自己

  “脱贫容易 致富难。”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困扰。

  枣朱村经过反复论证、科学测算,确立了以发展养殖业为突破口,把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提高枣朱村自身的生产能力。组织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家庭去工厂就业,每月每人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鼓励贫困村民依托村内合作社自选养猪、养鸡、养羊(免费提供幼苗,到库最高可以补助4000元。),从思想上打破了部分人“小病大养”的慵懒习惯。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结合当地种蒜、种果利于增质增效,从省财政申请了168万元专项资金,为村里建起储存库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共同参与分红,共享资源”。陈建立介绍着村里新上项目。

  陈建立认为,攻城不怕坚,脱贫不畏难。前途有限阻,苦战能过关。枣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刚刚起步,他深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村两委班子一道戮力同心,就一定能带领群众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决战。

编辑: 李行
关键词: 第一书记;陈建立;脱贫;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