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河南分网 > 新闻中心

央广网

我为劳动者点赞之刘恒亮:治病救人是此生不灭的理想

2015-06-08 11:49:00 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穿着30斤重的铅衣为病人治病,是刘恒亮的日常工作

  

刘恒亮为患者检查身体

  

全国医德标兵——心内科主任刘恒亮为病人精心诊治

  央广网河南分网6月8日消息 (记者 汪宁 雷燕超)常年穿着30斤重的铅衣走动在手术室里,顶着X光线的照射和伤害却任劳任怨,每天不低于10台的手术数量,最多的一天达到了22台,早上七点进手术室,夜里四点才忙完出来,手术日的岁月里从来没有回家吃过一顿午饭,尽管从家到手术室只有五分钟的路程,行医的29年里没有出去旅游过一次,快节奏的他,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时间,两三分钟就吃完一顿饭,为了工作,就连儿子结婚也下达命令不能通知单位任何人,他常说的话是:“走得快一点,一个生命可能就被救过来”、“医生是个良心活”、“人在做,天在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私才能无畏”……

  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恒亮——用职业良知感动四方的职业医生,一个对生命无限尊重和敬畏,对患者真诚而无私,用大医精诚谱写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精彩人生。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29个春秋一以贯之的行动,诠释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新时代河南人精神,先后获得全国医德标兵、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与死神赛跑 对患者高度负责

  行医以来,刘恒亮始终坚持7点前到医院,未休过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他说:“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病人每秒钟要死掉多少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钟都是病人的生命。” 2003年,刘恒亮和他的团队率先在河南开通了急诊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后,他的生活就更加忙碌了。

  2008年,家住郑州市西郊的周建勋老人突发心梗,在某省级医院救治了几个小时后,病情却越来越危急,得知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有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时,周建勋紧急转院,已下班回家的刘恒亮闻讯后立即赶到了门诊导管室,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病人抵达后,导丝进入、支架放入……40分钟后,周建勋的心脏血管疏通完成。事后,周建勋的老伴心有余悸地说:“当时老周的心电图很乱,检查显示心脏前壁苍白一片,医生说随时有猝死的可能,幸亏是转院及时、手术做得及时,老周才与死神擦肩而过,把命捡了回来。”

  然而,把刘恒亮视为生命相托的患者又何止周建勋一个。2009年6月13日,惠济区大河路办事处52岁的弓延美,转到医院时已没呼吸,电击救醒后,得知是急性心梗时,他急了,说什么都不愿意手术,故意踢翻手术台。而刘恒亮并不生气,耐心询问得知患者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不愿给儿女添负担。为消除病人顾虑,刘恒亮就在手术台边耐心劝说。“刘主任是个非常有涵养的人,碰到我这样斗气的病人,两次踢翻手术器械都没放弃对我的救治,不然我哪还有机会坐在这里啊!”弓延美满怀感激地说。

  正是靠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每年一二百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刘恒亮的急诊手术施救,原本岌岌可危的生命全都重新鲜活了起来,从而也诞生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可为了这些,刘恒亮付出了太多太多。黄金周假期,别人在游山玩水,他在手术台上;春节假期,别人都一家团聚,他在手术台上;多少个夜晚,别人都已经沉沉进入梦乡,他还在手术台上;同事的婚礼、朋友的聚会、亲戚的葬礼、孩子中考、高考……都因为一台台的急诊手术而被他错过了。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这种长年与时间赛跑的日子,让刘恒亮几乎牺牲了绝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也让他原本就十分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难以承受,健康状况严重透支。他自己也不无感慨地说:“每天往床上一躺,心里总是想今天夜里会不会来电话叫我回去做急诊手术。说实话,有时候潜意识里真希望机器能坏一天,让自己能好好睡个囫囵觉。可一想到生命垂危的患者,又开始担心机器出毛病,生怕一个意外病人的生命就这样过去了。”

  不收患者一分礼 不吃患者一顿饭

  患者家属在手术结束或康复后,总想感谢一下刘恒亮,但至今无一人“如愿”。因为“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病人一件礼物,不拿病人一个红包。”是刘恒亮坚守了十几年的铁律,任何人都未能打破。

  一位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后,患者一对做生意的儿子不信邪还是坚持给刘恒亮送来了2000院红包,实在无法拒绝后,刘恒亮把钱交到住院处记到病人账上。

  不甘心的兄弟俩,又买了礼品送到刘恒亮家里。刘恒亮说什么也不开门,兄弟俩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儿子该上学了,但他就是不让孩子开门,最后兄弟俩只好失望地离开。

  一位患者康复后,家属送红包刘恒亮拒绝了,请吃饭刘恒亮拒绝了,就从老家带来一袋自家蒸的馒头,说不算是礼品,一定要让刘恒亮收下。到最后,刘恒亮也没收下馒头。有人觉得他太不近人情了,可他认为:“只要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就不能开这个先例。如果收下了,那今天是馒头,明天就有可能是红包啊!”

  不仅如此,在心内科的病房和诊室,看不到一面锦旗或者感谢信,不是患者没送,而是都被刘恒亮给藏起来了,目的就是避免给其他患者产生诱导。刘恒亮说,来这里的病人都是身处危难之中,医生收他们的任何东西都与拦路抢劫的强盗没有差别。

  刘恒亮不仅不受病人的礼,同事、亲朋人之常情类的问候性礼物他也一概不收。刘恒亮的母亲做完白内障手术在家休息,同事们商量着给老伯母送点滋补品,可当他们拿着牛奶过去时,刘恒亮当场把东西“扔”到了门外。

  身边不少人都觉得刘恒亮“迂”得不可理喻,他也因此失去许多朋友。有时刘恒亮也会问别人:自己是不是做的有些过了,但他不想因此改变自己。

  为了病人负了家人 欠最多的是亲情债

  “如果按‘以孝为先’作为干部考察任用的标准,我应该被就地免职!”刘恒亮说,“人情、亲情,是我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

  如今,刘恒亮76岁的母亲身患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却仍然独自在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的老家居住,在几乎家家都是小楼的镇里,刘恒亮家的几间土坯围墙的小平房,显得破落不堪。

  来郑州工作十多年了,刘恒亮没有专程回家看望过母亲一次,没有陪她过过一个年,没有给她送过一个生日蛋糕……每次都是会诊病人时匆匆回家看她一眼。为公事出差没问题,为私事请假,刘恒亮开不了口。

  “结婚后我没穿过他买的一根纱。家里的事就没管过。为此我恼过、也恨过,甚至想过分手。”如今妻子崔喜芝早已习惯被丈夫忽视的生活,对他也没别的要求,只是希望他能有个好身体,“这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提起父亲,刘洋说:“我们每天说话不超过两分钟,有时一个月也不超几分钟。偶尔的过问就是看到我成绩下降时雷霆大怒。”

  刘恒亮太追求完美,对儿子的要求更是百倍严厉,然而他却没有时间为儿子付出一点精力,这样的反差成为父子感情之间的鸿沟。

  儿子曾有多年不曾开口叫个“爸”,两人不得不进行的交流需要“翻译”。

  那一年,刘恒亮骨折期间吃住在医院半个多月,儿子一直没来看他。为了不失做父亲的尊严,他在深夜拖着打石膏的伤腿回家偷偷看了一眼熟睡的儿子,泪水夺眶而出。

  尽管如此,刘恒亮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对孩子的希望。高招填报志愿的前夜,隔着门刘恒亮喊道:“儿子,学医吧。”

  儿子并没有如他所愿进“临床”,而是选择了药学,这也足以令刘恒亮感到欣慰。

  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了解刘恒亮的人都这样评判他: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抽烟,不喝酒,除了散步,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他不近人情,从不串亲访友,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一家三口像“地下工作者”,不敢开家门,不敢有动静,怕有人来送礼;他把声誉看得比命贵,29年的行医生涯中,始终坚守“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一分钱的礼,不拿一个红包”的庄重承诺,病人私自留下的红包,也都被他纹丝不动地缴了住院费……

  刘恒亮说:“不管多忙多累,我都无怨无悔,因为,救人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我觉得我这辈子做医生做对了,如果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治病救人,这是我的理想,是我永远的事业。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把这件事做好,即使付出的再多。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社会就和谐了。”

  刘恒亮,正如他的名字所言:让“心”恒亮,这是他此生不灭的理想!

编辑:任伟

关键词:刘恒亮;治病救人;郑州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说两句

相关阅读

郑州人民医院获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

2013-10-08 11:09:00

专家:神经内科抑郁焦虑高发而就诊率较低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天坛医院副院长神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表示,神经内科抑郁焦虑高发,而患者接受诊断及治疗的比例非常低,这一高一低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2013-04-05 11:49:48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