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河南分网 > 新闻中心

豫夏粮十二连增述评:革故鼎新打造中国粮仓新优势

2014-07-17 08:18:00  来源:河南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6月4日,河南黄泛区农场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该场是全国现代化农业示范场,

今年这里10万亩小麦种子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600公斤,比去年增产15%。 本报资料图片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河南日报报道:得知夏粮“十二连增”的喜讯,我省一位农业专家在欣喜和自豪之余,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他清楚,“十二连增”的背后是需要直面的现实:粮食生产基本要素关系绷得很紧,连续增产基点已经很高,粮食生产掉头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持续增产使命更加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指明了瓶颈的破解之策,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

  事实上,肩负“中国粮仓”的重托,中原大地的探索一直在持续。

  高标准粮田带动,高产有“门路”

  让一亿河南人吃上馍,让中国碗多盛河南粮,这是河南的责任,也是河南的担当。

  2012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省委书记郭庚茂多次指出,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我省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基础性举措和保障性措施。

  肩负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河南,以建设高标准粮田为载体,正在探索一条在高基点上持续高产稳产的新“门路”。

  高标准粮田是“定盘星”,通过实施这一工程,粮食播种面积有了保证,农业设施得到根本改善,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有“豫南粮仓”美誉的上蔡县今年夏粮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夏粮单产超千斤,总产十二连增”。“我们整合各类资金约2.94亿元,完成了29万亩的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上蔡县委书记彭宾昌说。

  两年来,全省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958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小麦平均亩产达1000斤以上,比非建成区高200斤。按照每改造1亩中低产田平均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34斤测算,全省现有6000多万亩中低产田,蕴藏着200多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粮田是“聚合器”,基础良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在这个大平台上形成了合力。

  麦收时节,在原阳县师寨镇五柳集村高标准粮田示范区,70多岁的村民周长喜掰着手指头给记者念田里的“科技经”:品种选的是主导优良种,包衣下地;如何施肥,啥时浇水,都有技术员面对面指导;从播到收,再到“一喷三防”等田间管理,专业合作社随叫随到。

  “基础设施‘硬件’的完善和科技支撑‘软件’的配套,为高标准粮田内的粮食增产集聚了强大能力。”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高标准粮田是“实验田”,先进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增产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在商水县,通过已建成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省农科院专家百里千里之外也能“看现场”,及时提出种植技术建议。天润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天才就尝到了信息化种植的甜头:“今年小麦籽粒饱满,产量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一亩能收1300多斤。”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及时准确掌握农田墒情,实现科学田间管理,让农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郑国清说。

  夏粮高位爬坡,连年增产,高标准粮田功不可没。它为打造永久“中国粮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为农民好种粮、种好粮提供了信心和底气。目前,我省正加快制定《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要以法律的形式“保护”高标准粮田。

  科技支撑,增产有空间

  科技扎下根,黄土变成金。科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源。

  “在资源要素紧绷的现实背景下,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说。

  今年,全省夏粮从种到管再到收,农业科技“倍增器”的作用不断彰显。

  主导品种大显身手。

  今年麦收,“周麦”系列品种捷报频传,成为璀璨的“高产明星”。尤其在商水县汤庄乡高标准粮田,“周麦22”千亩示范方亩产达1528.4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600斤以上。

  我省一大批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在粮食增产上显出巨大威力。“周麦22”、“矮抗58”等12个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超过6500万亩,占全省麦播面积的80%,全省良种覆盖率98%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0%。

  集成技术形成合力。

  没有良种就没有增产的源头,没有配套技术,再好的品种也发挥不出增产潜力。为此,我省因地制宜划分出8个小麦生态类型区,分区域实施标准化技术模式,重点推广深耕深松、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关键技术,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目前,全省机械深耕面积达到3000万亩,仅此一项技术,每亩就增效近80元,全省可累计增效24亿元。

  科技服务润物无声。

  科技增产的潜力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指导服务必不可少。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科技成果才能变成农民产量。

  在浚县卫溪技术推广区域站,职业农民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农产品质量监测、物流配送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网,周边16.5万亩高标准粮田享用“科技套餐”。

  在全省,创新科技服务方式,970个农技区域服务站建在田间地头,建在农民身边,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条适合省情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我省小麦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提供了强力支撑。

  农业现代化,种田有优势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今年三夏,中原大地呈现的却是“三夏大忙人不忙”的景象。

  “过去种田是挥汗如雨,现在则更多由农机代替,农民只需‘掏钱买单’。”许昌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袁德立说。今年三夏,为确保颗粒归仓,全省投入16万台收割机会战中原,机收率达98%,仅用17天就收割完毕,比往年缩短了2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农民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掣肘。有农业专家坦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历史节点上,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率的快速提升,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体现,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原阳县南赵庄村村委会主任赵镇玉,笑称自己是个“不会种粮的种粮大户”。他创办的玉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托管土地近3000亩。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每个环节都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这个“不会种粮的种粮大户”创造了亩产比普通农户高200多斤的好成绩。

  “一边喝着小酒聊着天,一边就把田种好了”,济源市黑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卫小琦的理想正变成现实。

  在全省,像赵镇玉、卫小琦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头脑灵活、理念先进,对现代农业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目前,我省农民合作社达8.1万个、家庭农场1.6万个、种粮大户3.9万个。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型经营主体,日益成长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他们身上承载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

  谷物稳,人心稳;口粮安,天下定。副省长王铁最近强调,要牢记总书记沉甸甸的重托,托起农民致富沉甸甸的希望,扛起粮食丰收沉甸甸的责任。

  肩负着责任和使命的中原儿女,正在用革故鼎新的勇气、不断超越的魄力,培育粮食持续增产的新优势,谱写“中国粮仓”的美好明天。□本报记者方化祎卢松杜君

编辑:任伟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