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行走大运河采访团走进淮安 南船北马见证漕运繁荣
2012-07-05 11:15   来源:大河报    打印本页 关闭
    

 

矗立在淮安市的南船北马纪念碑

 

  时间:7月4日

  地址:淮安

  第9站   

  运河日志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大河报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安就是这样神秘,沟通南北的同时却又区分南北。在地理表象背后疑惑中,我们开始探寻大运河与淮安漕运相生相荣的繁华印证和繁荣轨迹。

  A

  南船北马见证漕运繁荣

  7月3日晚7时许,我们来到淮安,一下高速路口,一座大型的城市雕塑在雨中很是醒目。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大家对这一熟悉已久的称号突然好奇,不知其缘起。万幸,我们结识了淮安市水利局原副总工程师范成泰老先生。

  7月4日,淮安大雨滂沱。早上6时,80岁的范老先生腋下夹着一幅早年的布地图与我们见面。来不及洗漱吃早饭,架起摄像机,手拿采访本,开始触摸淮安城河流漕运的兴衰脉络。

  “我带你们去看看清江浦!”采访车穿过雨幕,在范老的热情招呼下,一行人打伞来到了著名的清江浦。

  清江浦因漕运而兴,至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记者站在若飞桥上,闸门不在,繁华已去,只留下闸口和东流的淮水相依。周围雨雾中红墙碧瓦的仿古建筑与桥上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相映衬,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当年桥下千帆驶过的繁忙景象化作水雾,冉冉升起。

  “叹行旅之艰难,感清江之繁华。当年,淮安是南船北马云集交汇之地,向北骑马,向南坐船,这是一个交汇点。”范老先生说,“明清时期,漕船北上,在淮安要过码头三道闸,需时三天三夜,而要过整条运河,需要通过‘闸漕’河段的全部47座闸。遇到漕运高峰季节,船行更慢,往往数月才能到北京。所以,过往客商,到清江浦,多舍舟登岸。清江浦,成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要冲。” 

责编:闫磊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