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成败在水质 南阳淅川拧好南水北调清水北送水龙头
2012-05-07 20:20   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央网络媒体“走转改”南水北调河南行采访团走进淅川

淅川县县长赵鹏作重要讲话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记者 聂娟)5月7日,中央网络媒体“走转改”南水北调河南行采访团来的淅川县,了解力保水质、拧好南水北调清水永续北送“水龙头”背后的故事。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库(丹江口水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水龙头”的淅川县,保证水质的责任极为重大。淅川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水质,淅川县在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多牺牲。如集中取缔非法冶钒、非法皂素加工、非法选矿、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共关闭取缔了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其中,排污大户泰龙纸业集团制浆生产线关闭后,工业废水排放量每年减少300万吨。

    除了砍掉污染源,淅川还在环保恢复上不断努力:加快企业环保升级行动共累计投入1.7亿元,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通过县各个部门共同协作,积极防治面源污染、加强入库河流污染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现在的南水北调源头,已敢说可以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

    淅川县县长赵鹏说,能有这样的成绩,要得益于全体淅川人民的认识。近年来,为让北京人民喝上甘甜的纯净水,淅川县一直把保证水质等工作,作为一项崇高使命和严肃政治任务来对待,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积极主动地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所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在工作中,坚持做“五个强化”:一是强化生态理念,落实目标责任。实行水源区水质保护目标管理制、一票否决制、工作问责制三项制度,建立完善了“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把森林覆盖率、出境断面水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水源保护责任,调动了各级参与水源保护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水土保持,维护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出了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库周生态隔离带,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小流域治理投资4.65亿元,完成了92条小流域治理任务,治理水土流失2126平方公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丹江口库区生态林面积达到535万亩。三是强化工业点源治理,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痛下决心,硬起手腕关停并转水源区企业463家,在水源区三省率先关闭了所有的黄姜加工和矾矿冶炼企业。并杜绝新上一切污染项目,先后否定了16个大型建设项目选址方案,终止了23个中型建设项目进驻水源保护区。四是强化农业面源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在生态保护和“三农”发展的结合点上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湖桑、林果、中药材、小辣椒、食用菌、猕猴桃等一批生态产业带,引导库区群众科学施肥施药,提倡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水质的污染等。五是强化“两厂”建设,减少生活污染。在水源区4县市及沿河主要乡镇规划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有效解决生活污染问题。

    南阳市移民局副局长刘贵献在评价淅川县移民、保水质工作时说,“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淅川和淅川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

    据了解,淅川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可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上世纪五十年代,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淹没淅川土地362平方公里,淹没耕地面积超过全县总耕地面积一半,以农耕为主的淅川经济元气大伤。各项淹没实物指标损失累计7.4亿元(时价),动迁移民20.2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后,淅川仍是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动迁移民16.5万人,各项淹没静态损失达90余亿元。经过前后两次搬迁,加之库周线上3.5万生态移民,淅川搬迁移民总数将突破40万人。而淅川大量的农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也被淹没。为保护水质,关停并转100多家企业,下岗职工6000多人。

    采访团队员们纷纷表示:“全国人民不会忘了作出巨大牺牲的淅川人民,我们一定要客观地做好报道,呼吁全国人民关注淅川、帮助淅川,吃水永记供水人!”

责编:郭同欢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精彩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