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韩愈:辟佛爱僧真禀性 承前启后大宗师

2017-07-28 09:53:00来源:大河报

  韩愈:辟佛爱僧真禀性 承前启后大宗师

  孟州市西虢镇韩庄村建有一座韩文公祠

  韩愈:辟佛爱僧真禀性 承前启后大宗师

  洛阳城

  核心提示|“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在《论韩愈》一文中,史学大师陈寅恪给予韩愈极高的评价。

  站在转折关口的韩愈,亲自倡导了多个领域的变革,也招致诸多争议。他倡导积极入仕,改变魏晋以来知识分子避世隐居的风气,为了求官,甚至不惜逢迎拍马;他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改变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然而又有些矫枉过正,写出佶屈聱牙的文章和诗歌。

  但韩愈引发的争议并不只这些。在他生活的时代,为了捍卫儒学地位,恢复儒学道统,韩愈终其一生都在辟佛,甚至不惜冒死直谏。然而另一面,因反佛被贬潮州的韩愈,又与当地僧人交游甚欢,而且他一生之中交好的僧人也多达十几个,这难免让人质疑韩愈的立场不坚。对于这样的争议,韩愈自己又有怎样的解释?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反佛者韩愈:32岁“单挑”国师,52岁直谏皇帝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輧。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

  这首《华山女》,出自韩愈笔下,讲的是中唐时期长安街头佛、道两家斗法的一幕。佛家“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好不风光。“黄衣道士亦讲说”,但却“座下寥落如明星”。道教徒为了战胜佛教徒,便请来了女道士。女道士“白咽红颊长眉青”,真是漂亮得很,吸引了大批粉丝蜂拥而来,争睹芳容,使得“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唐朝对外来文化敢于接纳包容,包括宗教在内,最为盛行的就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唐代达到高峰。唐朝多位皇帝信佛,普通百姓也是“皆废人事而奉佛”。

  在韩愈看来,上至朝廷,下到民间,对宗教的狂热使得数百年来被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32岁那年,韩愈向当时的国师发起了“挑战”。

  32岁的韩愈,博学宏词科还没考过,还只是地方节度使下面的一个小小推官。他要挑战的,是当时63岁的澄观法师,被后世尊为华严宗四祖,被德宗封为“清凉国师”,是“入对不称臣,登殿赐高座”的人物。韩愈和澄观素未谋面,就给人家写了一首诗送了过去——《送僧澄观》: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

  …………

  与其说这是一首赠诗,不如说这是一封战书。人微言轻的韩愈甚至品评起了国师,“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还口气颇大地叹惜:你这么一个博学宏通的人才,怎么去当了和尚呢?也许是对赠诗不屑一顾,史籍中没有记载澄观法师对这首诗的反应。

  韩愈一生中写下不少排佛兴儒的诗作和文章。在《原道》一文中他认为:中华文化的传道正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系的儒家文化。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却凌驾于本土文化之上,这有悖于儒家“用夏变夷”的精神。他从中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重建了孟子以后长久中断了的儒家传统,更成为后世宋明理学的先声。当然,这一“道统”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为功为罪,至今也没有定论。

  终其一生,韩愈都排斥佛教。韩愈52岁时,法门寺迎来三十年一次的“开塔年”,寺内收藏的佛骨舍利要取出来,供人参观、供养。这一场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唐宪宗更是派人持香花迎佛骨入宫,要供养三日。

  但就在这举国上下一派和谐的氛围中,作为刑部侍郎的韩愈很不识相,他给皇帝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无异于在全民齐声夸赞皇帝的新衣服好看时,突然冷冰冰地说,皇上你其实没有穿衣服,我都能看见你胸前的汗毛。

  在《谏迎佛骨表》中,韩愈列出了宗教狂热带来的种种弊端,比如大量人口涌向寺院,脱离生产。寺院侵占土地,逃避赋税。普通民众更是“焚顶烧指”“解衣散钱”。这还不够,为了让唐宪宗醒悟,他还写上了这么一句:“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梁武帝三度舍身施佛,最后落得饿死台城的下场,可见“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别人都在山呼万岁,韩愈却说信佛的皇帝短命,《旧唐书》上记载,唐宪宗看了奏疏后勃然大怒,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后来亏得宰相裴度等人苦苦求情,韩愈才免了一死,却被打发到广东潮州。

  韩愈一生曾三次去过广东:10岁时跟随长兄去过广东韶州,35岁时因一篇《论天旱人饥状》被贬官广东阳山,而这一次,韩愈已经是个52岁的老头了,他的生命也只剩下最后五年,却又要去广东。遭逢这一变故后,韩愈留下了他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不过,韩愈引发的另一场大的争议,就发生在他被贬潮州之后。

  爱僧者韩愈:赏识才华,与众多僧人交好

  韩愈绝不会想到,在四千里外的潮州,居然能碰到一位河南老乡!正是和这位老乡的交往,招致了更大的非议:因为他这位老乡是一个和尚。

  在潮州当地很有名的大颠和尚,祖籍河南颍川,学识广博,佛法精深。韩愈到了潮州以后,把他请到自己的官邸,两人谈论佛学,虽观点不同,但话语投机,谈论文学,观点高度一致。韩愈留大颠住了十几天,此后两人还常有交往,韩愈后来离任时,还专门给大颠和尚留下了不少衣物,作为留念。

  韩愈与大颠的交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拥护韩愈反佛的人看来,韩愈的立场实在太不坚定了。佛教的信徒更是借机宣扬:连韩愈这么一个反佛的人,也改弦更张了,不正是佛法广大吗?宋代的周敦颐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还专门跑去潮州,在供奉大颠和尚的灵山寺堂壁上题了一首诗: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你这个韩愈怎么这样?刚做了反对迎佛骨的事,怎么马上就跟大颠和尚打得火热呢?”当时主管佛教事务的官员、检校工部尚书孟简专门给韩愈写信,询问坊间流传的韩愈信佛的事。

  韩愈自己怎么解释的呢?“此传之者妄也!”他给孟尚书回信说,结交大颠和尚的原因,是大颠和尚“颇聪明,识道理”,他在潮州这偏僻地方,“远地无可与语者”,而且大颠“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韩愈看重的,是大颠的才学,能跟他在思想上进行等量级的、无障碍的交流,至于分别时送了几件衣服,更是人之常情,“非崇信其法”。

  而事实上,韩愈一生中交往过的僧人,包括大颠在内共十多位,连他的得意弟子贾岛,原本也是一个僧人。不过这些僧人都不是单纯的僧人,他们全都是通诗书、解吟咏、晓音律、善博弈、能饮酒的“才僧”,品行高洁,正如韩愈所说的“其行异,其情同,君子与其进可也”(《送浮屠令纵西游序》),韩愈正是出于对他们的赏识和敬重,才有了“举杯畅饮,谈诗论文,脱略形迹”的交往。

  另一方面,大颠是佛教禅宗的传人,而禅宗本身就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产物,禅宗的教义已经与儒家的传统思维有了相通之处。大颠在潮州时,就提出“农禅并重”的修持方式,提倡僧侣要自食其力,一面事佛,一面劳动,一日不作便一日不食,这和当时其他寺院广占良田、逃避赋税、不劳而获的风气是完全不同的。

  韩愈的反佛,更多是从政治观点出发。对于佛教的哲学思想,韩愈并非一无所取。由此看来,韩愈辟佛,辟的是“形式主义”的“假佛”,韩愈爱僧,爱的是“行异情同”的真僧,“辟佛”和“爱僧”之间,其实也不矛盾。

  开宗者韩愈:转旧为新,始终伴随着争议

  公元821年,镇州发生了兵变,54岁的韩愈受命,孤身前往宣慰叛军,成功说服叛将,平息兵变。三年后,57岁的韩愈身体每况愈下,当年十二月,他在长安的家中去世。次年,韩愈的灵柩被运回河阳老家,现在的河南孟州,那个他在三岁之前生活的故乡。

  苏东坡给了韩愈一个无上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但世人对韩愈的争议从未休止。

  当时韩愈的身边就有异议者,比如一位山东好汉刘叉。

  刘叉,名字就透出一股草莽之气,事实上人也是如此。元朝辛文房编写的《唐才子传》中写到刘叉尚义行侠,“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后来“改志从学”,竟然写得一手好诗,韩愈在洛阳担任国子监博士期间,招徕天下士子,刘叉献上两首诗,深得韩愈喜欢。但是,刘叉对韩愈的一些行为颇有微词,特别是韩愈常替人写墓志铭来赚取润笔,刘叉就很不赞同,在又一次和韩愈发生争执后,他拂袖而去,临走还顺手拿走了韩愈“金数斤”,说:“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虽然惹了很多争议,但诚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言,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转旧为新,本质就是变革,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其实都伴随着争议。综括韩愈的一生,他都在以一个儒者的襟怀器识,践行着用世的抱负,虽有太多争议,但终不掩其宗师本色。比如:他倡导积极入仕,改变魏晋以来的知识分子的隐居风气。他倡导古文运动,改变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他开创了韩孟诗派,身边聚拢了张籍、孟郊、皇甫湜、贾岛、李贺等大批学子,提出“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一改盛唐以丰腴肥润为美的审美时尚,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诗歌主张,虽有争议,但客观上大大活跃了中唐诗坛。再有,他提出的“以文入诗”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北宋诗人的创作风格,清人叶燮评论说:“宋之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其端。”记者丁丰林文张琮摄影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大颠;皇甫湜;孟简;佛教事务;华严宗

韩愈:辟佛爱僧真禀性 承前启后大宗师

32岁“单挑”国师,52岁直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