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稀有剧种路在何方

2017-04-28 09:15:00来源:河南日报

  稀有剧种路在何方

  稀有剧种太康道情演出剧照。戏缘摄

  千百年来,看戏、听戏、唱戏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娱乐生活方式。

  河南是戏曲大省,对于观众来说,首先想到的是豫剧、曲剧、越调等这三大剧种,鲜有人知道还有许多流布区域较窄,影响相对较小的稀有剧种,它们同样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映射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4月25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我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取得了新进展,目前,纳入政府保护的稀有剧种有31个,收集整理剧目剧本1890多部、曲谱1557部。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今天,人们是否依然喜爱这些古老的戏剧?它们的生存发展现状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剧种历史悠久、各怀“绝活”

  今年3月底,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组织了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月活动,道情、宛梆、蒲剧等18个剧种在郑州集中亮相。如此大规模的稀有剧种集中展演在我省尚属首次。

  提到这次展演,主办方负责人、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了无数次“深受感动”,他说,戏好不好,观众一检验就知道。就拿太康道情戏《黄金豆借粮》来说,我是含着泪看完的,有种久别重逢回老家的感觉。这场演出戏缘APP直播时在线观众达7万多人,收获了现场观众几十次掌声,说明只要戏好、演得好,老百姓就爱看,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好戏搭建更多平台。

  翻阅河南剧种分布图,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地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戏曲,其中,豫北、豫东、豫南部分地区是主要集中地。

  今年80岁高龄的戏曲音乐理论家范立方老人对于河南许多地方剧种都十分熟悉,他说,这些剧种可分为几种:一是近百年来戏曲改良发展后受昆曲、京剧影响较大的当代剧种,比如豫剧;二是很少受现代文化影响、至今保留着粗犷、原生态表演方式的古老剧种,比如大弦戏、大平调,它们至今还存在于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乡村;三是具有戏曲早期的表演形态,比如信阳的很多小戏,它们很少使用乐队,演员敞开嗓子“干唱”。“别看它们现在影响范围小,考究起来个个都来头不小。”范立方说。

  正如范立方所言,这些稀有剧种均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各怀“绝活”。例如始于西汉的皮影戏、兴盛于唐代的太康道情、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柳琴戏等。

  年轻观众少、资金缺乏、人才断层成瓶颈

  戏曲是中国农耕社会时期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戏曲演出占据绝对重要位置,形成全国城乡遍布戏台、民众生活无日不看戏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艺术化、多元化的艺术品种日新月异,看戏、品戏淡出百姓生活。

  记者采访了在校大学生、上班白领、公务员等多个群体的年轻人,他们认为,与电影、歌剧、芭蕾舞等相比,传统戏曲的板式唱腔说“土得掉渣”,难以满足他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事实上,除了年轻观众流失、市场萎缩,许多稀有剧种剧团还面临着资金不足、无戏可演和后继无人的窘况。

  由于绝大多数稀有剧种国有剧团都是县(区)级基层剧团,极个别是市级文化单位,这些剧团层级低,且多在基层演出,演出入不敷出。许多稀有剧种剧团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开展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造成人才流失,新生力量无法补充。更糟糕的是,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学艺,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种种原因影响了剧种的传承与创新。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裴景岭介绍,这几年许多稀有剧种先后纳入非遗名录,院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改变了生存状况。以宛梆为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正是成立“南阳艺校内乡宛梆班”,解决了后继无人的局面。2014年,又争取到国家十二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26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宛梆展示馆。

  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当家花旦蔡桂梅说,我们这些古老的民间戏曲能够再度登台演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涅槃重生”。

  如何破解传承发展难题

  “稀有剧种是河南戏曲的瑰宝,是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游子走遍天涯海角,听到乡音乡情的戏曲就会找到回家的路。”李树建说,我们要为这些戏曲搭建更多平台,培养更多的观众,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联系的纽带。他建议,政府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认为,戏曲只有传播才会有传承,但首先要保护好剧种,让经典的代表性剧目“立”在舞台上,“活”在人民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传播。“经典剧目最能代表一种戏的特色、绝活和魅力,经典剧目展示得好,才有艺术价值和生存之道。”

  事实上,近年来,政府、社会各方都为戏曲生存困境做了不少努力。2012年底,省文化厅启动实施稀有剧种抢救工程。“这项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对稀有剧种进行了摸底,进行收集、整理、复排、摄制、记录等,抢救、复活了一批濒临消亡的剧种。”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说。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国家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对此,刘春晓表示,在国家鼓励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优惠政策下,我们会继续推进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做好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办好传统戏剧传承人培训班。

  刘春晓认为,要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旧式思维模式,建立符合艺术生产规律运行机制,增强艺术创造性与市场竞争力,出人、出戏、出作品,引导和培育戏曲市场。“此外,培育戏曲观众要从娃娃抓起,加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让孩子从小看戏、懂戏、爱戏,同时,撬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相信古老的戏曲终会走出困境。”刘春晓说。(记者 温小娟)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稀有剧种;太康道情;道情戏;剧种路;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