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河南分网 > 文化

开封老人宋天亨和他的宋室风筝

2015-03-12 09:22:00  来源:大河报  说两句  分享到: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我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就发明了风筝。据了解,风筝最初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曾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从唐朝起,风筝转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春暖花开,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立春过后的古城开封,在广场上、城墙根儿放风筝的市民也日益增多。天空中,各式各样、随风飘摇、直冲云霄的风筝,勾起了一位老人的繁华记忆。老人叫宋天亨,20多年前,他所做的宋室风筝曾经风靡整个开封城。

  “父亲做风筝时,我经常在一旁帮忙”

  今年已67岁的宋天亨居住在开封市北郊私访院村一个普通的小院内,虽然已经好多年不再出售风筝,但家中的墙壁上还是被他挂满了大小不一、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风筝。“这儿挂得还不算多,还有一些在另外的工作室里。”宋天亨介绍说。

  尽管头发花白、视力欠佳,但宋天亨讲起自己和风筝的故事却滔滔不绝,过去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开封人管风筝叫毫,我小时候,经常会有老百姓在一起放毫、斗毫。”宋天亨说,有时候他们会在风筝上绑一个小铁钩,放高以后去钩别人的风筝,直到把别人的风筝钩坏,失去平衡掉下来。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的豪从天上掉下来,这比的就是谁的豪大,谁的线粗,谁的力气足。“放龙风筝时,人们会在龙的口中放硫黄或者呲花炮,等到风筝飞到一定高度时,龙嘴里就会冒出黄烟或火光,特别有意思。”

  “俺家以前并不是专门扎风筝的。俺老爷爷(即爷爷的爸爸)过去靠糊装点心的纸盒、扎顶棚(即房子的天花板)、扎社火(死人祭品)为生,这社火里面就包括风筝。”宋天亨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一起去点心店送纸盒,“总是会吃些点心盒里的碎末末解馋。”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宋天亨曾跟着家里的大人一起去集市上批发风筝。“当时的瓦片风筝只卖几厘钱一个,好一点的有蝌蚪风筝,或者七星、八卦、单脚燕、双脚燕这些简单的花样。”

  宋天亨小时候文化课成绩不好,美术和体育却优于他人。“后来我父亲做风筝时,我就经常在一旁帮忙往风筝上画画,父亲总会夸我画得好,因为我排行老二,所以他常说,‘二孩儿将来饿不死’。”宋天亨笑着回忆。

  扎风筝挣钱,总比去偷去抢强

  长大后的宋天亨进入工厂工作,家里也不再出售风筝或纸盒等。“当时我们两口子都在厂里,每个月要给母亲生活费,再加上两个孩子,一个月的工资就几十块钱,过得很紧张。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厂里连工资也发不下来了。”宋天亨说。

  “虽然当时家里不卖风筝,但是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扎几架,带着孩子一起放。”宋天亨说,我做的风筝不仅好看,还好起飞,所以放风筝时总有人问我,风筝是在哪儿买的,我说是自己扎的。后来问的人多了,我就想,还不如在家扎风筝挣钱,这总比去偷去抢强吧!

  那年春天,开封市许多学校、单位都组织了放风筝比赛,市面上很少有人卖风筝,宋天亨扎了100多架,全部卖完。“后来,我每年扎的风筝都不少于500架,每年三月之前就已经卖光,有时甚至要提前一年预约排号才能买到风筝。当时院里都是来买风筝的人,把俺家的门都挤坏了。”宋天亨说。

  很快,宋天亨和他的风筝在开封出名了。宋天亨说,因为姓宋,又是足不出户,在室内卖风筝,“我大哥就给我扎的风筝起了个名字,叫宋室风筝”。

  1995年,宋天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学的画画本领,全都使到风筝上了

  那些年,宋天亨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在家扎风筝到深夜。“有电的时候,我就往风筝上画画;停电了,我就点着煤油灯刮竹篾儿、扎架子。”宋天亨说,最忙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过来帮忙。

  宋天亨一开始扎的风筝是纸质的,容易烂,后来改为绢的,风筝上的图案都是他一笔一画画出来的。“我以前学过写意画,结果全使到风筝上了。有人说我的风筝好看,说我卖的不是风筝是画。因为我从来不去模仿别人,我经常看《动物世界》,观察动物如何运动,比如老鹰、仙鹤的翅膀,在飞翔时是呈波浪式运动的。”

  说着,宋天亨从盒子里拿出一些刮好的竹篾,“你摸摸,这风筝的骨架是不是像飞禽走兽的翅膀一样,从粗到细,从厚到薄?”

  后来,还有外地人慕名而来购买宋室风筝。“风筝太大,不好带,我就发明了可以拆开的风筝,这样好带走。”宋天亨又拿出了一架蜻蜓风筝,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大卸八块”,“以前我爸爸还有爷爷他们做的都是死架子,我扎的风筝都是活的,不管带到哪儿,组装好了就能飞。”

  宋天亨说,自己做的风筝从来没有飞不起来的。“曾经有人不信,我说能起,百分之一百能起。你放不起来,我亲自去试,我也放不起,倒找钱,再送你一架风筝。我从来没有赔过钱。”

  社会重视宋室风筝,所以又扎起了风筝

  1999年是宋天亨最后一年卖风筝,当时他的眼睛已经不舒服,后来被医生诊断为双眼视网膜变性、白内障等眼疾。“大夫说我半年内就会失明,我心眼儿宽,不当回事儿,直到2011年才完全失明,2013年做了手术。但其实从2000年起,我就不再扎风筝了。”宋天亨说。

  直到2006年,宋天亨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我觉得社会这么重视宋室风筝,所以又扎起了风筝”。但是因为眼睛的视野范围小,宋天亨只能扎一些小型风筝,“刮竹篾儿只能凭感觉,往绢上画画都得贴到桌子上”。

  宋天亨从箱子里拿出自己扎制的仿真蝶向记者介绍,这些蝴蝶风筝是我2006年之后做的两套,一套100只。“现在眼睛不好使了,每次一样只做五只,有时会拿去参展,但每样一定会留下两只,一只留给儿子,一只留给女儿,我想给他们留下点啥。”

  目前,宋室风筝还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天亨希望将来能申请国家级“非遗”。“所以想趁着我还能看见,有心情、有信心干下去,就帮着孩子干点,把扎风筝的技艺也传授出去。”宋天亨说。

  在宋天亨存放风筝的工作室内,金鱼风筝、蝴蝶风筝、瓢虫风筝、知了风筝……五颜六色、各种式样的工艺风筝挂满了墙。其中,最小的仅11厘米长,还有被装裱起来的百蝶争艳风筝。“这双头鹦鹉、双头飞燕、双头金鱼等双头系列的风筝,是专门卖给恋爱中的人,寓意相亲相爱。有正面的,还有脸对脸的。”宋天亨说。

  回想自己的一生,宋天亨说,“活得还是挺有意义”,“现在,我的孙子特别喜欢我扎的风筝,他常说,‘将来我也要成为爷爷这样的人’。”

编辑:耿倩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