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为美丽郑州建设增绿添色

2017-12-12 09:18:00来源:郑州日报

  郑州黄河湿地

  尖岗水库水源涵养林 尖岗水库水源涵养林

  生态廊道骑行快乐无限

  郑州黄河湿地

  林业产业

  黄河大堤绿化

  嵩山环翠 

  初冬,漫步郑州绿博园,法桐的叶子已经变黄、变红,银杏叶子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黄“地毯”。冬天尚且如此,其他季节绿博园的美就自然不用说了。

  除了绿博园,郑州树木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人们近郊游的好去处。去年一年,到这三个园区休闲的游客达313万人次。

  还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消息是:在郑州市区及各县(市),还有9个森林(湿地)公园在建或即将开建。未来几年,对于郑州人来说,家门口将会有更多拥抱绿色、亲近自然的去处。

  这些“利好”,都与郑州市林业生态建设的强力推进不无关系。

  近几年,林业怎样在为郑州增绿添色?怎样不知不觉改善着绿城的生态环境?

  增绿见效——

  戴上“国家森林城市”桂冠

  上世纪80年代,郑州绿化覆盖率位居国务院公布的317个城市前列,“绿城”的美誉由此而得。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老城区改造和道路拓宽中忽视了造林绿化, “绿城”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着眼于恢复“绿城”面貌,郑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10年时间在城市周边营造百万亩森林,把郑州建设成为森林生态城市。2009年,森林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已基本实现。

  郑州没有满足于此。2011年底,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森林生态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确立了“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让绿色融入生活,让健康伴随你我”的建设理念,勾画了郑州“一核、二轴、三环、四带、五园、六城、十组团、多点、多线”的森林城市布局。

  为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2012年12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并形成决议。经过三年创建,2014年9月,郑州市被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一组数字反映了郑州的努力: 2011—2015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规模78.5万亩,年均造林面积15.7万亩,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年均造林面积10.2万亩的规划目标;市财政累计投入40多亿元,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全市新建、完善提升各类森林公园40个,为市民走进森林,享受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供了良好场所。截至201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36%。

  “郑州之肺”不断扩容,郑州绿色愈加浓郁,“绿城”郑州更加名副其实。

  建生态廊道——

  “绿道”“绿项链”有品位

  除了成片的造林,道路、河流沿线的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保障民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2年起,郑州开始强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郑州的生态廊道按照“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理念设计建设,由市县两级层层落实。生态廊道涉及市域范围的高速、国道、省道、市域快速通道、县乡道路、镇村道路、主要河流、水系,按照乔灌花、四季青、多景观、多功能的高标准配置。

  自生态廊道建设启动以来,郑州市累计建设提升生态廊道3588公里,绿化面积达3亿平方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三级生态廊道网络。大面积的绿植对调节气候、阻挡风沙、降低尘埃以及PM2.5、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改善了道路沿线生态环境。

  如今,一条条“绿道”成为市民休闲、游玩、健身的好去处。

  在建好“绿道”的绿化基础上,2016年,郑州开始在环城高速公路沿线部署建设环城林业生态景观带,为城市系上“绿项链”。

  这条“绿项链”以环郑州主城区的绕城高速、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为轴线,在长111公里,两侧各200米范围内,进行高标准绿化。内侧以现有林带为基础,通过增加常绿、彩化树种等措施,以栽植高大乔木树种为主,建设单侧50米的环城林业生态防护林带;外侧50米—200米,以引导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等为主,建设环城林业生态产业圈。

  目前,郑州市已投资17.9亿元,完成郑州环城林业生态景观带111公里绿化种植,绿化面积3316.6万平方米,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生态支撑。

  立法呵护——

  “郑州之肾”更健康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郑州黄河湿地是我国河流湿地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湿地之一,位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的中线通道,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

  黄河湿地是“郑州之肾”。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2004年11月经省政府批复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郑州的自然保护区,面积36574公顷。

  2007年,郑州市政府提出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范围内建设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359公顷。2008年11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郑州黄河湿地公园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经过七年的努力,2015年12月31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郑州再添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2016年年底以来,郑州市积极推进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涉及采砂、餐饮等生态破坏问题已完成清理整治。

  为加强郑州湿地保护,今年10月1日,《郑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要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这是全省第一部涉及湿地保护的市级地方性法规,为更好保护郑州市珍贵的湿地资源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今后,在郑州湿地保护范围内,开垦、围垦、烧烤、野炊、捕鸟等一系列破坏湿地的行为将被禁止。

  增绿添金——

  林业产业富百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方面,林业生态建设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贡献,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就是宝贵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林业产业,百姓致富增收,“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郑州的不少百姓就享受着林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今年十一假期,市民王先生到荥阳高村乡刘沟村采摘河阴石榴,没想到去买石榴的人太多,石榴园周边的路都堵上了。通过种植河阴石榴,刘沟村已经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荥阳河阴石榴产业年效益达3亿元,成为荥阳的支柱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郑州积极推进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年产量26.87万吨。新郑大枣、荥阳河阴石榴和柿子、二七区的葡萄和樱桃、新密市的密香杏、登封市的嵩山核桃、管城区的鲜桃等,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名牌。

  郑州市经济林产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林业产业的链条,提高了林产品的附加值。全市规模以上林业企业106个,好想你公司等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达22家。

  郑州苗木花卉产业蓬勃发展。郑州市编制实施了《郑州都市区环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制定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全市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2801.26公顷,年产各种苗木花卉8183.78万株。

  2017年,郑州市完成林业总产值47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长14%,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着眼未来——

  建好沿黄生态景观带

  建设美丽中国,“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形成了国家层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体系。郑州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郑州市委确定,以五大生态体系建设为支撑的美丽郑州工程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九大支撑性工程之一。

  如何结合郑州实际,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落实到郑州的林业生态建设中?

  郑州市林业局局长崔正明表示,2018年,郑州林业生态建设将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三圈、一带、九水、三十一廊”网络化的生态格局,以“一带、一网、五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 “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

  郑州将加快推进沿黄“一带”生态景观带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在黄河沿岸高水平打造融生态保护、湿地景观、休闲采摘、健康养生、绿色出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沿黄生态景观带,把黄河沿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黄河生态景观新地标和“五大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3588公里的生态廊道建成后,郑州市将重心放到提升绿化水平,构建“绿道”网络系统上。在已建成“两环三十一放射”和“十条快速通道”生态廊道的基础上,郑州市将进一步提升绿化水平,建设和完善慢行系统,配建便民服务设施,加强运营管护管理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连接各主要公园游园、景区景点、覆盖全市域的绿道网络系统,引导广大市民体验“发展共享、绿色低碳、健康出行”。

  郑州市还将扎实推进“五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主要任务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建设稳定的森林防护体系;编制全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打造郑州湿地涵养体系;加大产业引导力度,培育森林生态产业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障设施建设,健全林业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智慧林业”,加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目标明确,只要一步一步抓好实施,美丽郑州可期,绿城一定更绿。(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刘建立 李军永)

编辑: 叶远

为美丽郑州建设增绿添色

抓好实施,美丽郑州可期,绿城一定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