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网

 首页 > 关爱儿童 > 正文

河南省南阳市“代理妈妈”活动放光彩

2013-09-22 16:09   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同心至爱 情系儿童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在河南省南阳市,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每年“六一”、学校开学的前夕,“代理妈妈”们都带着大包小包的衣物、学习用品,专程到家中看望他们,为代理的孩子捐款捐物,这样的感人场面已经持续17年了。南阳市自1994年开始实施“春蕾计划”以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春蕾计划”仅限于资助女童,因此从1997年以来,南阳市妇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代理妈妈”活动,资助失去单亲或双亲的贫困儿童和生活困难的儿童(男孩和女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今,“代理妈妈”活动已在南阳开花结果,成为我市儿童工作的一个品牌。全市已有8000多个单位和个人自愿担当起了10100名孩子的“ 代理妈妈”,代理资金达780万元,建起春蕾小学3所,春蕾女童班6个,10100名孩子78%的已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1000多名上了大学。“代理妈妈”们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这些孩子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领导带头,立足一个“实”字

  十七年前的四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南阳电视台演播大厅里灯火辉煌,“代理妈妈”和受助儿童结亲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这一活动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激起层层涟漪,“代理妈妈”不断涌现。原市委书记李清彪、市委副书记王菊梅亲自参加“代理妈妈”和“受助儿童”攀缘接亲仪式。市政府妇儿工委在2010年补充下发了《南阳市“代理妈妈”活动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提出:凡是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参加“代理妈妈”活动。“代理妈妈”既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既可以代理一个孩子,也可以代理几个孩子。同时为了使“代理妈妈”活动规范化,各级妇联建立了“代理妈妈”和受助儿童资料库,妇联干部深入村户,深入失亲儿童所在乡镇、学校,细心了解情况,将失亲儿童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将失亲儿童和献爱心志愿做代理妈妈的热心人士登记造册,并层层健全了工作网络。为“代理妈妈”活动的经常化运作奠定了基础,随时为“代理妈妈”和受助儿童牵线结对。

  二、广泛发动,着眼一个“广”字

  南阳市不仅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儿童纲要》、《儿童规划》、《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而且利用“三八”、“六一”活动,召开妇女工作会、执委会等进行宣传、鼓励动员。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领导也积极进行部署,并确定专人负责,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基层进行宣传发动,出现了领导带头,广大职工踊跃参与,慷慨解囊,争献爱心的喜人局面。占代理妈妈总数80﹪的集体代理单位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都分别当上了“代理妈妈”;个人代理中有女“妈妈”,也有男“妈妈”;有领导干部,有普通职工,也有私营个体;有本地妈妈,也有外地,还有外籍妈妈,活动的发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纷纷行动,以最大的热情最大限度的财力、物力承担起了“代理妈妈”的神圣职责,他们连续不断地为受助的孩子们带去了超出规定范围的无限关爱。市妇联连续多年在《南阳日报》上策划了为贫困儿童寻找代理妈妈的特别活动,刊登500名品学兼优、家庭特困的优秀儿童的基本情况,发出了《播撒爱心希望,激扬人间真情播》的倡议书,《南阳日报》、《南阳晚报》还就我市“代理妈妈”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先进典型进行了大篇幅连续报道。通过广泛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保护儿童”的氛围。

  三、持续行动不断,突出一个“帮”字

  为使“代理妈妈”活动顺利开展,给贫困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除每年“六一”前,由市妇联代为贫困儿童转送去的由“代理妈妈”捐赠的年度助学金外,“代理妈妈”们还时刻没忘记自己的“孩子”,平时,经常互相通信,了解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发现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立即看望解决。各级妇联每逢“三八”、“六一”、元旦、春节等节日,就在本地掀起“爱心献春蕾”,争当“代理妈妈”活动高潮。十七年来,全市共有8000多个单位和个人担当起代理妈妈,累计救助贫困儿童近2万人,捐衣物90万多件,学习用品60万多件,图书万余册,其它物品8万多件。年复一年,各级妇联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代理妈妈”活动如薪火相传,这项活动日久弥新,久经不衰,为南阳的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推波助澜。

  “代理妈妈”与被代理孩子之间形成的不是血缘胜似血缘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代理妈妈”播种爱,孩子传承爱,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对一个失亲儿童的帮助。“代理妈妈”活动为构建“和谐南阳”建立了传播爱心的载体,有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

责编:闫磊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