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中广网河南分网 
展现年轻时尚  洋溢个性风采  中广网河南分网校园频道
校园频道  年轻酷溜族  招生就业  名博发言权  校园新视听  校园记者站  校园声音  校园人物  学者风采  校园大使图  校园网摘  前程聚焦

名博发言权

中国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中广网   2011-10-12[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大学的在校生,你多多少少会和你的同学一起抱怨中国枯燥无味的大学教育,偶尔你也会想想你来大学究竟是对还是错?如果你一位中国的高中生,你一定是像个傻子一样憧憬着大学里的美好,突然你听到“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就开始犹豫到底该不该为心仪的大学奋斗?如果你是中国的小学生或者初中生,你会在老师的启蒙下编织那个伟大科学家的梦想,但那要变为现实,还要你一步一步地走向大学。中国的大学,在大学生的眼里就成了堕落的借口,在高中生眼里便是探个究竟的证物,在小学生或者初中生眼里还是那个实现梦想的天堂。可是,在大学,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梦想,又有多少人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中国的大学学,究竟是怎么了?

  大学,曾经让多少人梦寐以求?大学,曾经让多少人彻夜伴灯读?但是,在今天,大学越来越多的今天,就很少有人再那样子把大学魂牵梦絮地追寻了。因为这是一个大学泛滥的时代,只要在好一点的城市里生活出门两三步便是一所大学;这是一个学历教育普及的时代,只要你能走进大学的校门,学校就不会让你空手而归。原先,大学被奉承为精英教育,一个镇或乡里甚至是一个县里几年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出来的算是“人上人”的“精英”,而那些大学生也是真正地学习真本事将来好报答和建设他们的家乡;现在呢,大学就是群英教育了,两个或三个甚至是一个家里就会出一个大学生,这样,中国的大学生就如牛毛一样多,出来的会有精英,但是掉在群英这座大海里他们也只是一颗针而已,不要说让这些群英报效家乡了,就连他们自己也有时要靠父母接济。中国的大学更是这样,一个个精英教育变成了“群英教育”,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很多本不该呆在大学的那些人的青春。

  教育是教化人培育人的,大学作为教育的高等机构,也不能例外。以前很少有人怀疑大学教育,可是,最近一两年以来,慢慢地才发现大学的教育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说是教化人,中国铤而走险的高知识犯罪的人逐渐增多,李刚的儿子,西安的药家鑫,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高官污吏个个都是鲜活的教材;说是培育人,看到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可干真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是大学生,有的好点,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实习单位,可是去了不会干,跟着一个或两个高中生师父长师父短的。或许大学能教化和培育人才,但那是少数“精英”,而大多数的人只不过是在大学三年或四年里长了年龄增高了长度而已,而本身呢,还是进入大学门前那个熊样。没有那个金刚钻,别揽那个瓷器活。把那么多的人养不成才,还不如稍稍的减一些,再减一些。但是中国的大学,就是那样,宁可多而糟,也不愿少而精。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中国的大学,是不是一直盯着中国人兜里的钱呢?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人在现实面前都会低下他高傲的头,或许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中国大学面前不得不低头。在大学里,很少有人会承认他的专业就是他的理想,但大多数人都会说他的专业也是他被迫无奈才学习,这是为什么呢?恐怕应该从高考填报志愿说起。填志愿时,有两种情况,要么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要么因分数低而不得不服从调剂。等在大学两三个月以后,才会发现,自己要么是被花花绿绿的名字所蒙蔽,要么就是该专业自己是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时候,一群人便会出现——退学一族。但那都是少数,而大多数还是煎熬地徘徊在不喜欢的专业里。每天听着干巴巴的课,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们也想过退学,在大学里,有人说,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但真正能走退学的人只有那么一点点,那些人懂得,让学自己不喜欢的,还不如让他们去死。中国有句俗语,强扭的瓜不甜,大教育家孔夫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中国大学就让中国学生学些自己不喜欢的,还鼓励他们去在私下里学习喜欢的专业,但一心不能二用,连本专业都学习不了还能去搞自己喜欢的吗?那些能搞定的天才没有几个。没办法,大学教育就像做“买一送一”的生意,玩着信息不对称,要么接受,要么收拾包袱走人。相对来说,那些退学走人的同学还算是有勇气,虽然比尔盖茨和斯蒂夫乔布斯只有一位,但他们也一直在努力走着自己的路。

  在中国,大学泛滥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就是专业泛滥。学校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开设这专业,但为了提早拿到综合型大学的名头,便就向教育部申请开设,没准教育部就批准了。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出现了。教育部让开设专业可是要搞专业评估的,开设了专业,没专业老师就让就近专业老师替代上课,甚至会让文科老师去教自己也没弄懂的理工科专业,有些根本就在做着“欺骗教育”,可能这就是“特色专业教育”。不可否认,有些老师确实是奇才,能教得了那些专业,但很多老师就部一定吧?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家长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恐怕到最后就是要上最好大学,这些都是要用什么来换呢?不是孩子真实的本事拼出来的,而将是家长的人民币疏通关系得来的。这真的很难想象,教育,一个干净纯洁的体系也开始沾这些污秽的世俗底气了。教学相长,教与学共同成长,可能那时,教不长,学也不长,而出来的群英比普通人还像“精英”!但愿吧,但愿不会有那么一天?可是,我们的大学,到底怎么了?

来源:中国教育人博客 责编:陈海凤